2016.10.13

意志與命運 齊邦媛的生命選擇與腳蹤

政大書院電子報第四十四期2016.10.19

中文讀享夜:寫給那時候的我—自我敘事系列

【書院記者劉宥伶報導】中文寫作中心於本學期舉辦「自我敘事」主題讀書會,以「寫給那時候的我」為題,探索寫作過程中的自我重建,療癒過往的創傷,並藉由對於自傳性色彩濃厚的文本分析,來探尋作家們內在心靈地圖的脈絡。10月5日晚上邀請中央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楊雅儒,導讀齊邦媛的《巨流河》,一窺作者身處戰亂時代中的生命故事。


10510-08.JPG

中央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楊雅儒導讀齊邦媛的《巨流河》。攝影:劉宥伶。

 

10510-09.JPG

中央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楊雅儒分享讀《巨流河》的心得。攝影:劉宥伶。

 

  

 

《巨流河》是齊邦媛在85歲時所完成的回憶錄,記述家族在國共戰爭中遷徙流離的歷程,記載歷史的同時也刻劃出當代的生活樣貌。楊雅儒取經樂蘅軍的《意志與命運》為本場講座的主題,指出當時的人們被迫作出許多選擇,「腳蹤都不是個人的腳蹤,選擇都不是個人的選擇」,考大學時的志願選擇、武漢大學「六一慘案」的政治立場選擇、抵台後是否返鄉的選擇,在在都考驗著當時的齊邦媛,道出身處大時代人們的無奈與掙扎。

 

楊雅儒歸結道,齊邦媛寫《巨流河》的目的是為逝去的時代青年留下記錄,展現當時的人們雖然身不由己,卻仍極力在過程中展現生命力,讓過去的傷痛成為今天的養分。

 

齊邦媛在書中對於家人有許多描繪,以纖細敏感的心靈記下許多觀察結果,形容父親是「溫和」的人,年輕時曾留學德國,日後因受敵軍追捕而無法與家人團聚;母親則在長時間經歷流離後,時常唱起「蘇武牧羊」表達自身心境。齊邦媛也在寫作過程中,多次重回大陸、德國、日本等地時,回憶與家人間的點點滴滴。

 

楊雅儒坦言,自己在讀《巨流河》過程中常不禁淚濕,深受作者與親友之間的感情羈絆所感動,並比較瘂弦、王鼎鈞、龍應台等作家關於自我書寫的作品,因背景、切入角度及文字風格的不同,帶給讀者的感受也相異。

 

教育系曾韻潔很感謝講師的深度分享,「看見了生命不同面向,也能感受到老師的感動。」民族系曾奕語表示,對於《巨流河》的印象一直停留在媽媽書架上一本很厚的書,聽完講座後產生更多的動力想閱讀,「也似乎稍稍瞭解到自我書寫的意涵」。

 

 

10510-1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