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政系教授邊泰明接受媒體專訪,發表自己對都市計畫推行的看法。攝影:劉宥伶。
同學踴躍與邊泰明討論。攝影:劉宥伶。
|
|
曾經擔任臺北市都發局局長及都市計畫委員,邊泰明以自身經歷及其他國家的運作情況點出臺北市公民住宅比例過低的現況。他認為,政府應該扮演更積極的角色,而不應完全交由市場經濟決定。他並回顧當時執行的土地規畫政策,希望能提升推行都市計畫的效率,善用都市計畫解決都市問題。
邊泰明指出,不同的社會經濟背景,導致臺灣從日治時期至今,都市計畫內容政策著重點出現差異。國民政府來臺初期,正值農村土地改革期,推動「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等土地政策,農地改革的成功卻造成資金氾濫,地價也因此高漲,因而開啟執行都市計畫的需求。
邊泰明舉施行多年的林口新市鎮開發計畫為例,他解釋,1960年以前的都市計畫政策因制度不完善,引發利益分配不均的弊病,反而帶來更大的都市問題;1973年到1990年經濟起飛時期,政府大量推出各式都市計畫,卻因缺乏周全的財務規畫與開發計畫,衍生公共設施保留地問題,及暴利、暴損的財務分配不均情形,導致日後的「無殼蝸牛運動」。
除點出都市計畫推行歷史中的重要時間點之外,邊泰明也與在場師生討論苗栗大埔土地徵收爭議、士林文林苑拆遷案等案例。
地政三王靖詅認為,要建立完美的制度很困難,但一旦知道問題出在哪裡,就要一步步推行新的計畫,解決問題。
地政三張斯帖表示,聽完演講讓自己意識到更多土地規畫問題,能進一步深化課堂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