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書院助理輔導員呂翊彰與澳門大學鄭裕彤書院生於會場合影。照片提供:呂翊彰。
副教務長陳榮政於論壇報告新生書院之課程。照片提供:呂翊彰。
|
|
當天進入會場,看到滿滿的人潮,大陸投入教育的經費真的非同小可,招待那麼多學校甚至邀請歐美擁有書院的著名大學一同參與,並雇用同步翻譯,也能看出對於書院的重視程度。這次會議的流程大致可分為各書院介紹、交流討論時間、論文宣講等三個部分,都給我對於書院很不一樣的想法與刺激。
在西方國家的書院介紹中,可以看到他們是非常完整的住宿學習體系,不同書院有自己宿舍、餐廳,甚至有些還有圖書館,沒有很明顯的科系,強調不同族群的對話,學生的認同來自書院。在臺灣這樣的制度,與當今大學體系較難融合,但值得學習的是他們的理念部分,例如:追求「Who they are? Who they want to be? What they want to do in the world?」三個層次的理念,藉由書院引發出學生的潛能。
大陸的學校通常全力支持書院制度,強制所有學生參與,制度上多為學院聯合書院,因此TUTOR的角色,更需負擔輔導課業的工作,例如文學院的同學全部住進某宿舍區,成為一個書院,擁有幾個TUTOR。課程上多與臺灣的通識課程相似,而學生部分,可能基數眾多,且強調「學生自治」,因此每個書院都有學生會及社團,由學生舉辦大多數的活動。
反觀政大,較缺乏硬體的資源,無法如澳門大學重新打造適合書院制度的宿舍,難給予學生自主學習太多的補助,學生因為擁有更多自由,書院只是眾多的選擇之一,難以強迫的方式成為唯一選擇。雖然資源、條件都不如大陸學校,但政大對於書院理念的層次,我認為還是各校書院中,擁有較好師資、目標的學校。
學生進大學前生活、學習都已被安排,一上大學卻得自己規劃,因此需要很長一段時間適應;政大的目標,至少新生書院就是定位在「新生定位」、「行動實踐」,試圖給予學生一些方向,以縮短摸索期。相較於大陸的大學,展現出臺灣更加開放的思想,只可惜老師對於目標課程的安排,不一定與學生認為需要的相符。
相較之下,大陸的書院意外符合學生需求,較少學生對於書院有反抗心態;但也是因為臺灣學生想要的層次更高,所以執行的程度、高度就需要規劃得更深。藉臺灣清華大學的經驗,他們是更自主的提出書院計畫,創造讓學生自發活動的機會,強調「實作」;確實這樣的計畫與理念更適合當今臺灣學生,政大可以思考更適合政大學生的書院理念,平衡老師與學生的需求。
總結來說,西方體系的書院,因為歷史悠久,擁有非常完善的體制,且學生認同的本是書院,而非學系,因此推動非常順利;大陸的書院,可以感受到學生像是多了一個可以參與活動、參與自治的地方,但其實仍然存在黨的力量;香港的書院,體現的是對於民主自治的追求,擁有很完整的監督制度;澳門的書院,投入大筆資金,全力支持書院的發展,建造很棒的硬體設施,在活動方面似乎也領先大陸;臺灣的書院,真的擁有很棒的理念,但要如何在有限資源內實現書院理念,是未來能繼續努力的部分。
這次參與論壇,見識到兩岸四地各校如何體現書院理念,雖然都稱為書院,但做的事情是如此相同卻又不同,能運用的資源也非常不同,每個經驗都有值得借鑒參考之處;唯有透過書院間更深度的交流,師生間更密切的互動,尋找政大書院下一個里程碑,希望終有一日書院能發揮在臺灣的價值,培育更優質的大學生。接下來,政大的書院又有許多制度上的改變,或許更實驗性,是個挑戰的機會,期許自己能繼續能給予新生書院一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