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06

文字保留記憶 醫師作家吳妮民分享寫作經驗

政大書院電子報第四十二期2016.06.08 

中文寫作精進計畫:搭上了一班回憶號列車-寫作、記憶與家族

【書院記者梁淑嫻報導】中文寫作精進計畫「搭上了一班回憶號列車:寫作、記憶與家族」 5月30日於博雅書房舉行,由醫師兼作家,吳妮民主講。她以醫師專業角度,透過小遊戲與案例解釋記憶形成、讀取、及被遺忘的過程;同時也以作家角度分享她如何透過寫作,將自身或他人的回憶轉變為文字,留下記憶的證明,能與其他人分享。


10506-25.JPG

醫師作家吳妮民從醫學及文學的角度分享回憶與文字的關係。攝影:梁淑嫻。

10506-26.JPG

中文寫作輔導員廖斯泙介紹是次中文寫作精進計畫講者吳妮民。攝影:梁淑嫻。

10506-27.JPG

參加者認真領聽講者的分享。攝影:梁淑嫻。 

 

  

 

吳妮民以《橫道世之介》及《半生緣》兩本小說為例,解釋生命中15至25歲期間是初體驗的高峰期,所以這段時間產生的記憶最刻骨銘心,也最容易被想起。

 

英文一許芸涵覺得此概念十分新穎,透過講座首次知道可同時以醫學及文學角度同時分析回憶。

 

「寫作是在保存大家的初體驗,」吳妮民分享首本作品《私房藥》就是她人生的初體驗合集,例如第一次解剖大體老師、第一次宣告病患死亡等等……現在再看此作品,她發現已經忘記很多當時的事情及想法,十分慶幸曾用文字記錄這些回憶。

 

除自身回憶外,吳妮民也曾嘗試記錄雙親的回憶。她分享在追溯雙親回憶的過程中,也開始理解父母對她的嚴厲,慢慢修補從青少年時期開始惡化的親子關係。

 

有心理系背景的參加者,企管系助理余相賓從講座中得到啟發,表示將來有機會也希望能採訪雙親。他認為子女某程度上是父母的影子,了解他們的過去或許能給予自己一個重新塑造人生觀的機會。

 

吳妮民在講座的尾聲分享,隨着時間的流逝,記憶或許會消退,但透過文字,可以留下一部分的記憶。更甚的是,透過這些文字,或許可把社會又或是國族的記憶一同留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