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09

語言癌不癌? 林昆翰鼓勵學子自信溝通

政大書院電子報第四十一期2016.05.09

中文寫作精進計畫之「說」的講座:語言癌不癌?語言學家的看法

【書院記者劉宥伶報導】中文寫作中心本學期辦理中文寫作精進計畫,分為聽、說、讀、寫四部曲,藉此加強學生各方面的表達能力。4月28日晚上在博雅書房邀請語言所博士生林昆翰主講「語言癌不癌?語言學家的看法」,分享語言學家如何看待「語言癌」現象。


10505-05.JPG

語言所博士生林昆翰認為,不必害怕玩弄語言的趣味。攝影:劉宥伶。 

10505-07.JPG

林昆翰與新聞系退休教授孫曼萍交流彼此意見。攝影:劉宥伶。

10505-08.JPG

聽眾於會後與林昆翰分享參與心得。攝影:劉宥伶。

 

  

 

「語言癌」一詞最早出現於聯合報2014年的一篇報導,導因於電視廣告中玩弄語言的趣味,使用諧音字、代名詞表達以產生綜藝效果,例如「陳水」表示「欠扁」、「5201314」則取自「我愛你一生一世」的諧音,引發余光中、張大春等作家批評此種語言使用現象。

 

林昆翰指出,許多專家學者定義的「語言癌」包含的詞彙不盡相同,是依個人主觀喜好而定,當人們對於語言的使用抱持主觀好惡的態度時,便出現了「語言癌」的議題。

 

林昆翰認為,不應該以「語言癌」之名把語言本身視為錯誤,而是需要考慮人們當下使用語言的狀況,以科學的方法研究語言。他也鼓勵學生,不要害怕在語言中玩弄趣味、表達語言的生命力,只要能溝通無礙,就不要擔心自己是否有「語言癌」而失去信心。

 

新聞系退休教授孫曼萍坦言,在新聞產業的專業要求之下,為顧及受眾接受度,次文化中所使用的口語不宜在電視媒體上出現,需要使用完全中性的言語進入公共的領域。

 

法律三黃寬心則說,判決書中許多用字過於拗口,文白夾雜不易閱讀,希望日後能推行口語化運動,讓法律專業語言的使用能更平易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