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22

語言無極限 張上冠重新詮釋經典英文詩作

政大書院電子報第三十九期2016.02.01

中文讀享夜「心思蟲-心理分析系列」讀書會導讀

【書院記者陳紫瑩報導】中文讀享夜「D.P.P:英詩中的女性意識」,12月10日由政大英語系教授張上冠介紹Emily Dickinson,Sylvia Plath和Linda Pastan(D.P.P.)三位美國女詩人各一首代表作,分享自己閱讀文學作品的感受與心得,並對語言和文字作出詮釋。

 

政大英語系教授張上冠向同學介紹英詩文本。攝影:陳紫瑩。

同學仔細聆聽並筆記。攝影:陳紫瑩。 

張上冠和同學互動語言的聯想。攝影:陳紫瑩。 

    

張上冠說明,語言是一直在發散、逃逸的,它會隨時間、地點、對象而改變,即使是同一個字或符號,都可以有不同的聯想。他舉「蘋果」為例,詢問在場同學聽到這個詞語的聯想,有人想到紅蘋果,也有人想到蘋果電腦,還有白雪公主的毒蘋果、綠蘋果、金蘋果等組合,每個人都有異於他人的答案。 

 

張上冠認為,英文這種語言很特別,只有26個字母,透過重新排列組合,卻能組成超過一百萬個不同的字。沒有文字,就沒有辦法表達自己的思想;有了文字,卻也沒有辦法完全表達你的思想,使用不同的字眼時,也能帶出不同的意思,如「女性、女人、女生、女孩」,英文中的「women, girl, female, feminine」,雖然都帶有女性的意思,但實際應用卻有很大的差別,也不能一字對一字地翻譯,例如「mum, mother」,可以翻譯成「媽、母親、娘」,但在某些情況下,這些詞語卻不能通用。

 

文學不只是作者的個人感受,張上冠指出,讀文學的樂趣在於「每一次讀的感受都不一樣,能夠得到新的啟悟」;因為不可能完全了解對方的想法,而作者也不一定完全知道自己的意思,當作者重新閱讀自己的作品時,還多了「讀者」的身份,因此永遠無法一次性地讀懂所有的深層意思。讀文學作品就像認識一個人,每一次碰面,都會有變化,就像在街上碰到老朋友,既熟悉又陌生,是一個陌生的熟人。

 

教育四蘇婉寧表示,以前對詩的想像停留在高中的理解,後來明白讀詩不是只有一個答案,可以有多種詮釋。

 

教育四何佩盈以前曾修過張上冠的課,認為他解釋詩的角度很有趣,回想當年上課內容,更覺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