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10

走在「毀家」的小路上 看大時代小人物故事

政大書院電子報第二十八期2014.11.09 

為什麼諾貝爾已讀不回─文學經典系列

【書院記者游智凱採訪報導】中文讀享夜「為什麼諾貝爾已讀不回─文學經典系列」第四場10月23日於博雅書房舉行。中文寫作中心輔導員黃雨婕帶領同學一探《家》所批評的封建思想,並以不同性別的角色探討大時代下小人物遭遇變化時的應對方法。


中文寫作中心輔導員黃雨婕導讀中國作家巴金名作《家》。攝影:游智凱。

 

  

 

《家》是中國作家巴金(本名李堯棠)於西元1930年所寫的小說,書中描寫五四運動時期的大家族變化,並點出傳統中國婚姻的不自由及當時婦女須留長髮、纏小腳等陋習,同時,書中也反對當時尚存的奴隸制度。

 

「家是最原初的遮蔽,卻也是最固執的羈絆。」黃雨婕用這句話解釋為何用「走在『毀家』的小路上」取代原本討論主題的名稱。黃雨婕進一步說明許多封建思想至今仍存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尤其跨世代的意見相左總會導致爭執,但想要搗毀的其實是家背後長幼間絕對服從的倫理制式,黃雨婕以近期的太陽花學運、同志大遊行為例,說明《家》中的爺爺也曾對上街參與五四運動的學生不以為然。

 

書中除描寫家族在時代下的變化,也提到當時不同階級下的女性對傳統婚姻的不同命運。黃雨婕說,書中的17歲奴婢鳴鳳因無力反抗被許配給60歲的老翁的婚姻,最後以投湖自殺的方式表示對專制封建的激烈控訴;高家的親戚梅芬表姐則是在嘗試自由戀愛失敗後,隨後卻向舊時代的禮教屈服。

 

黃雨婕表示在面對新事物時,有人會積極改革,有人則會消極妥協,但屈服的一方並不代表懦弱,她認為面對不同的聲音,應當設想對方所處的環境、時代氛圍,試圖了解彼此做出選擇的真正理由。

 

「每個人都有一個家,不論富貧窮貴,不論遠近親疏,家仍然是最小,威力卻可能是最強大的影響單位。」黃雨婕以此段話語提醒同學家對我們仍有強大的影響,在面對家中不同意見時應要更為寬容。

 

聽眾中文系李昀蔚對書中各種人物的思想印象深刻。她表示儘管現代多是核心家庭,但並未脫離大家庭的觀念,做決定時仍會收到家中不同長輩的意見,她舉例當初選擇就讀中文系時,常常被叔叔、阿姨問及「你以後要幹嗎?」「學中文有甚麼用呢?」等就是很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