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新聞系博士候選人李律鋒與國際發展書院學生一同解構服飾。攝影:胡育華。
同學藉由分組遊戲畫出不同形容詞的服裝搭配。攝影:胡育華。
|
|
一開始,對女性而言服裝是一種桎梏。例如在19世紀的西方,舞會是女性的戰場,襯裙與馬甲能形塑纖腰俏臀,成為貴族女性必備的戰袍;東方的中國,女性追求三寸金蓮而纏足,侷限了行動的自由。兩者都是基於男性需求、角度而做的改變,對女性的健康造成嚴重的戕害。
然而桎梏之外,女性也透過奪佔了男性服裝的特點、改良之後而獲得勝利。李律鋒指出,1933年前女性被視為不理性、不能工作的角色,直到出現改良自西裝的女性套裝後,成功宣示女性是可以如男性同樣專業;百老匯中女爵士舞表演的服裝,擷取運用原本是紳士的配備:晚禮服、禮帽與手杖,成功地塑造經典的形象。兩者皆是透過服裝,獲得更多的男性認同,爭取兩性平等的尊嚴。
在中國,旗袍是改良男性的長袍馬褂,變得更為貼身而呈現女性的身材曲線。20世紀初,原設計給水兵的海軍制服,以大翻領、海軍領和領巾的特點,製成了童裝、女子學校制服而廣受歡迎,後流傳到日本,逐漸乘載女高中生的新意涵,而女性的服裝也變得更多樣。
「因為限制而充滿各種機會,進一步創造更多的特色。」李律鋒認為,對女性而言,服裝從原本的一種限制枷鎖,轉從男性服裝擷取優點而跨越,呈現了更為多元的服裝。在活動結束前,書院安排分組遊戲,藉由畫出對不同形容詞可能有怎樣的服裝搭配,分享同學們對服裝穿著的既定印象,可能代表人的不同特質。
資管二的林君翰認為「學習到欣賞服飾具有的歷史脈絡」,聽完講者的解釋後,改變他原本將時尚視為浮誇的產物,重新以不同角度欣賞時尚。國貿二的王亭蓉表示,透過小遊戲發現每個人對服裝的感受有異有同,也認識到對他人服裝的第一印象可能會有先入為主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