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03

古都2.0 與時俱進的新城市文學

政大書院電子報第三十五期2015.07.04

中文讀享夜「流動與停駐-城市文學系列」讀書會導讀

【書院記者陳紫瑩報導】 本學期最後一場中文讀享夜6月11日在博雅書房舉行,由中文寫作輔導員、語言所博士生林昆翰導讀,由川端康成及朱天心所寫的《古都》。林昆翰與同學共同探討城市文學的興起,並思考城市文學的意義。 


中文寫作輔導員林昆翰向同學介紹2本《古都》。攝影:陳紫瑩。

 

同學積極參與討論。攝影:陳紫瑩。

 

  

 

「城市特色如何成為文學?城市文學和一般的旅遊雜誌有什麼分別?」林昆翰拋出兩個問題引發同學思考,進一步說明城市文學約於西元2000年前後才興起,當時兩岸三地交流開始變得頻繁,因而開發展出城市文學這一新的文類。

 

「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個黃金時代,那麼你心中的黃金時代又是什麼時候呢?」林昆翰心中的黃金時代是20世紀初,因為那個年代產出不少有名的文學家、藝術家,如海明威、畢卡索。他解釋,文學經典是具備相對性的,因為人總會比較不同時期的作品,所以社會上總會有一群人不斷懷緬過去的美好。

 

林昆翰指出,創作不應只發思古之幽情,而是要活在當下,在作品中加入自己的生命,寫出新的東西。因為每個時代的作者都有屬於自己的生命與專業,我們應以現今的角度描寫;更何況都市是流動的,會帶來新時代、新移民和新觀點,各種新事物混合在一起,就會構成新的都市樣貌。他認為,新生代不同的學習背景都可以作為古都2.0的養分。

 

川端康成曾說過,如果好友都離開,那麼活著就沒有什麼意義了;因此芥川龍之介、三島由紀夫相繼自殺後不久,他也加入他們的行列;或許這亦可解釋,為何抱有消極想法的川端康成的文字總是那麼淒美。但林昆翰則笑言,再認識新的朋友不就成了嗎?

 

在閱讀川端康成的《古都》時,林昆翰提到,不同的翻譯會影響讀者對該作品的感覺,不同的譯者對原文會有不同的詮釋,讀者所閱讀的往往會滲入一絲絲譯者的個人風格;雖然同是翻譯成中文,但是台灣與中國大陸的版本就有風格上的不同。

 

韓文一馮庭萱表示,自己本來對文學有興趣,而且曾參與第一場導讀覺得很棒,加上以前有讀過朱天心的作品,覺得《古都》2.0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