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09

人形與人性 褪去外殼後的卡夫卡《變形記》

政大書院電子報第二十九期2014.12.09 

為什麼諾貝爾已讀不回─中外文學經典系列

【中文寫作中心訊】中文讀享夜「為什麼諾貝爾已讀不回─文學經典系列」,11月6日由中文系兼任講師羅詩雲導讀卡夫卡的《變形記》,並穿插電影播放與改編動畫片段,分享存在主義文學大師弗蘭茨‧卡夫卡如何描寫現代社會下人類的異化與壓抑。


中文系兼任講師羅詩雲導讀卡夫卡經典作品《變形記》。攝影:政大書院。

與會同學仔細聆聽羅詩雲講解卡夫卡創作《變形記》的背景。攝影:政大書院。

羅詩雲現場播放《變形記》的改編動畫片段讓同學欣賞。攝影:政大書院。 

  

 

1915年發表的《變形記》是一部直指人類意識苦痛的代表短篇,呈現人類尷尬處境的尖銳現代寓言。羅詩雲指出《變形記》的命名並非意在人形或蟲形層次的問題,而是刻劃人內在的兩種異化:懷疑自身價值與人性扭曲。卡夫卡意圖藉由人的異化與家庭關係的毀壞,反映資本主義制度摧殘人性的社會本質。

 

《變形記》描述旅行推銷員格里高爾發現自己變成一隻巨大甲蟲後的生活。變形後的主人公不但不能工作賺錢,更失去了與家人溝通的能力和社會聯繫,只能在房間回憶過去平凡庸碌的生活。最終格里高爾喪失生存意志,衰弱而死。

 

卡夫卡一生充滿了矛盾,語言上他是以德語為母語的捷克人,宗教上他是不屬於基督教的猶太人,生活上他是不屬於資產階級的領薪職員;而卡夫卡與父親之間關係的不和諧,更讓他極早體認孤獨寂寞,致使其作品皆不脫個人心理意識的要素,真確反映人和各式社會機制的徒勞鬥爭。

 

除了卡夫卡《變形記》,羅詩雲也特別播放動物變形設定的電影《第九禁區》與動畫《鄉蟲》,帶領同學由非人的角色設定,思考現代社會生活的生存掙扎與代價,鼓勵同學重新檢視自我生存的處境與生命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