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15

從林語堂《京華煙雲》感受「民國範兒」的幽默

政大書院電子報第二十七期2014.10.15 

為什麼諾貝爾已讀不回─中外文學經典系列

【書院記者黎秉一採訪報導】「永遠不要丟失自己的童心!」本學期中文寫作中心舉辦的中文讀享夜「為什麼諾貝爾已讀不回」,10月2日晚間在博雅書房由台史所碩士生蘇維新導讀林語堂的經典之作《京華煙雲》,洞察民初的人物及歷史背景,感受作家在寫作之外,自身對於生活的幽默態度。


蘇維新透過《京華煙雲》與同學分享民初時代的人物風情。攝影:黎秉一。

蘇維新以影音圖像輔助講述。攝影:黎秉一。

  

 

從「民國範兒」的情調談起,蘇維新細說民初許多知識份子的傳聞軼事,逐步聚焦林語堂的時代角色。蘇維新表示,生長在基督教家庭的林語堂,並不像當時的其他社會菁英激烈地批判中華文化,也不像守舊派一味景仰傳統思想,而是抱持好奇的心態,來瞭解他所欣賞的中國文化。

 

「起初他的中文甚至沒有英文好,」蘇維新解釋,例如《吾國與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就是林語堂以英文創作富有中國情懷的小說。他打個比喻,林語堂是典型的「banana」,擁有黃種人的外貌,但內在的思維模式其實多屬白種人的,甚至還因此被汙為「賣國文人」,只因「My」與「賣」字音雷同。

 

針對《京華煙雲》曾有「現代《紅樓夢》」之稱,蘇維新帶領同學一窺書中情節,體察喜愛紅學的林語堂,筆下人物究竟有多少是對於《紅樓夢》的繼承與開展,並從中剖析「儒道並俱」的人生處世觀,歸納出「重節操也嚮往自然」的結論。

 

雖然硬體設備在講座進行時頻頻出錯,但是蘇維新幽默表示,「很明顯,這場演講天時地利人和我都沒有。不過我們要學林語堂的幽默感,笑著面對人生中的不順遂。」

 

財管一蕭宇心坦言,原本因為課程需求參與導讀,但是聽完分享,「我好想去參觀林語堂的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