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音樂創作人-陳建騏。攝影:茅雅媛。
為一睹講師風采山居中心座無虛席。攝影:茅雅媛。
陳建騏老師與同學分享自己的作品。攝影:茅雅媛。
演講完後同學仍熱切提問或索取簽名。攝影:茅雅媛。 |
|
陳建騏以問問題作為開場,許多同學對他如何走上音樂創作之路感到好奇,他說,「當初的人生並沒有特別的計畫,完全不知道自己會走上音樂創作之路,學音樂和繪畫純粹是興趣,就連高中加入話劇社,大學繼續參加話劇社並玩樂團也是如此。」然而,儘管所學是會計,但每天都在Pub彈琴,也曾為劇團「莎士比亞的妹妹們」做配樂等各項經歷,卻不清楚自己未來究竟要做什麼,直到當兵兩年後回到熟悉的Pub工作環境,原本擔心退伍後空窗期會讓自己遇到困難,沒想到觀眾點歌都和兩年前一模一樣,因此瞭解到這份工作並非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緊接的轉捩點,即是被介紹為歌手周華健編曲,短短三個月的截稿壓力,陳建騏表示,「最快的學習是你有一個很大的壓力,不是考試的壓力,而是對自己負責的壓力,名字是你的,或評論是針對你的時候。」
就這樣持續抱持著「不會的事情都要自己找出答案」的奮鬥精神,盡力做出專業的水準。他說明,事前「把自己準備好」,不僅是專業能力,EQ也是機會來臨時不錯失的能力,而他也毫無畏懼地指出,「自己靈感的養分是來自劇場。」
他談到自己高中和大學的時代,人人都透過不同媒體表達意見和想法,劇場便是其一,不僅充滿自由、討論空間大,同時每個人也都可以發聲、看重彼此的展演,這段在劇場的經歷讓他學到溝通以及堅持自己創作的重要性,並且發現音樂和肢體的力量有時能超越文字。「想法是重要的,正不正確反倒其次。」這是陳建騏在劇場領悟到的。
接著,陳建騏分享了自己的作品,首先,是改編自幾米繪本的音樂劇《地下鐵》,是他首次參與音樂劇,其中對他來說最重要的歌曲是〈(失明前)我想記得的四十七件事〉,細說這首歌的故事的同時,音響流瀉出飽含希望和溫暖的旋律,那是陳建騏透過歌詞帶出的畫面感所創作出來的;另一方面,音樂劇《幸運兒》、三則廣告和電影《愛LOVE》的配樂創作,則分享自己喜歡讓觀眾與戲保留距離,觀眾才有反思己身空間的理念,此時如何拿捏音樂推動劇情的力道就非常重要。
最後與同學們合照的過程,許多同學熱切地提問或請陳建騏簽名,可見大家對於這次的書院「導師之夜」意猶未盡,受益良多,中文系一年級的廖同學便表示:「以往常常忽略音樂,聽完過陳建騏老師的分享,決定以後不管做任何事,欣賞哪一種表演,都要更注意地努力發現音樂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