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13

中文讀享夜:紀大偉-小說與青春崇拜

政大書院電子報第六期2012.06.05

中文獨享夜:小說與青春崇拜-暗藏同志情慾的薄紗

■文/哲學二胡育華

5月23日晚間在山居地板教室,邀請台文所助理教授,同時也是知名酷兒文學作家紀大偉,與同學們一同揭開小說中青春崇拜的面紗,透露隱藏在青春之名下的同志情慾。


臺文所助理教授紀大偉。攝影:胡育華。

 

 

 

紀大偉與同學們一同揭開小說中青春崇拜的面紗。攝影:胡育華。

 

 

 

  

 

青春的人事物值得讓人崇拜,可以瘋狂如連續幾天幾夜不眠不休,就只為了一場表演,對於這類瘋狂的行為,大眾常常是給予「年少輕狂」的寬容評價,更甚者同儕間會給予景仰、佩服的正面眼光。

 

紀大偉提及同志文學常以青春崇拜作為理由,實則書寫著同性戀情,文本中年輕青澀的少男少女們以崇拜青春之名,合理化自己內心的渴望。他舉出白先勇早期的短篇作品如〈寂寞的十七歲〉、〈月夢〉(皆收錄於《寂寞的十七歲》),〈月夢〉講述一位年老的醫生緊抱著無法救回的少年身軀,回憶起他過往的同樣病逝的愛人。文章透過頻繁的描述月光灑在年輕的赤裸肉體,以及紅顏薄命的凋零之美,渲染著青春的魅力,同時也訴說了一段不能說出口的愛情。

 

提到白先勇不能不提的是其著名代表作《孽子》,紀大偉解釋小說內容充滿了許多以青春之名暗藏欲望的巧思,如少年們自稱為「青春鳥」,象徵著他們追逐青春、渴望自由的內心,也赤裸裸的帶有情慾之感,卻又可以報以天真的眼光看待。另外,書中的老攝影師邀請了這群「青春鳥」拍攝沙龍照亦是一例,紀大偉認為這是以記錄青春樣貌之名,合理化攝影師對少年們的潛藏欲望。

 

紀大偉播放經典名片《魂斷威尼斯》電影片段,這部由盧奇諾.威斯康提執導,故事改編自托馬斯.曼的小說《威尼斯之死》,描述一位中年作曲家在威尼斯度假,遇見一位美少年並為了看他而駐留威尼斯,最後卻染上傳染病而亡。片中並沒有出現今日熟知、明顯的同志情慾行動,但老年作曲家對於美少年的癡情凝視,一方面明示了青春崇拜,同時也暗示了同性情愫。

 

接著舉出楊牧的散文〈一九七二〉(收錄於《年輪》)中,詩人特別討論了《魂斷威尼斯》中藝術家對於美的追戀,在藝術的世界中崇拜青春之美是可以理直氣壯的,所以其中連帶的同性戀眼神也得以諒解。除此之外,曹麗娟的《童女之舞》和朱天文的《荒人手記》也都同樣受到了《魂斷威尼斯》的影響,書中的同性戀關係常是被彼此的青春所吸引而產生。

 

最後,紀大偉認為同志文學對台灣解嚴後的人權發展有著重要貢獻,由於同志文學本身具有的爭議性,文中主角時常受到外在社會框架下自我質疑,卻也給予了道德倫理批判思索之處。另一方面,也使得後期的台灣文學在講述個人的私密生活時,從日常的飲茶食記轉為更為深層的內心情欲,顯示在八零年代的台灣文壇,以書寫青春崇拜之名的同志文學,對於個人情欲的解放有著正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