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啟余與現場同學討論詩的語法。攝影:紀玟伶。 同學提出閱讀的看法。攝影:紀玟伶。 現場同學分析詩的版面配置與自身閱讀習慣。攝影:紀玟伶。
|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打破以往透過專業人士推薦的媒介,由一群自認不是很有經驗的文藝青年介紹自己喜歡的詩,並撰寫詩作賞析評論,提供讀者閱讀,但自專頁成立以來,無論內、外部均有質疑的聲音。廖啟余指出,誰有資格評斷作品或是決定讀者應該閱讀的內容?他希望讀者反思,「是讀物決定讀者?還是讀者決定讀物?」
廖啟余進一步說明,出版的目的是為了滿足讀者的需求。他舉宋代的出版品為例,當時便提供參加科舉的考生研讀的書籍。
隨著技術的演進,閱讀有紙本之外的選擇,廖啟余提供六種敘述的版面,讓與會同學以使用臉書的經驗,表達自己的喜好與閱讀習慣。他認為,作為創新媒介的臉書,不僅提供不同的閱讀方式,還會讓這個世代自動篩選出適合當代的作品;而臉書的技術革命讓貼文透過演算法找到讀者,但也可能是讀者自己選擇找到這些內容。
此外,廖啟余表示,暢銷的機制應該被看成事件,它透過媒體擴散而發揮影響力,雖然藉此操作暢銷排行榜,但讀者是被影響、或是影響了機制,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來自馬來西亞、中文系二年級黃佳卉與李姿妤分享,馬來西亞的書店規模與資源都不大,所以書店的排行榜都是依照書庫的存量決定,每週的循環很明顯,相較台灣的暢銷書排行榜鮮少異動,甚至可能被控制,兩地的差異讓她們思考讀者真正的需求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