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婦女救援基金會執行長康淑華回顧慰安婦議題推動至今的成果。攝影:劉宥伶。 康淑華分享身心工作坊成果。攝影:劉宥伶。 台籍慰安婦黃阿桃阿嬤在影片中現身說法。攝影:劉宥伶。 博雅書院代理總導師湯京平期許透過博雅行動論壇提升學生社會意識。攝影:劉宥伶。
|
|
回顧臺灣慰安婦議題,源於婦權團體在1992年發現的日軍電報記錄,確認了59位慰安婦的身分,揭露這些「二次大戰日軍性奴隸」所受到的不平等對待;統計資料後發現,她們多來自於當時社會下階層,為改善家計,誤信掮客謊言而被騙、被強行徵召。在婦女貞節至上的年代,受害者遲不敢公開控訴,直到1995年才有第一位倖存者黃阿桃現身說法,1999年婦援會協助她們向日本政府提出訴訟,但最後卻以敗訴收場。
康淑華進一步談到國際間其他女性受暴的現象,包括剛果內戰、ISIS等,反映社會對於此議題的關注度,以及積極推動行動方案的迫切。她分享婦援會針對慰安婦議題的執行策略──辦理身心治療工作坊以提升個人內在能量,期待帶給阿嬤更多平安、幸福感,陪伴她們走完最後的人生歷程;建構家庭支持系統,共同面對歷史;同時搭配社會參與、國際串聯,擴大影響力,持續且有效地施壓日本政府。
2016年成立的「阿嬤家」位於大稻埕,是一個匯集女性生命力的所在,述說一段歷經25年不曾放棄的人權運動,至今陪伴了多位慰安婦阿嬤,目前僅存2位在世。「就像每個人回到自己阿嬤的家,代表著溫暖、接納。」康淑華以此作為博物館的定調。
此外,婦援會於2015年推出紀錄片「蘆葦之歌」,以阿嬤身心照顧工作坊為主軸,歷經3年的拍攝,記錄6位臺籍慰安婦的療傷過程;康淑華希望透過影片讓社會持續關注慰安婦議題,也希望將阿嬤的生命力量傳承給更多年輕人。
中文一熊威說,原本對於慰安婦議題就很有興趣,看到黃阿桃阿嬤的採訪影片更深切認識了當事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