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30

兩岸三校書院師生齊聚 探討大學存在意義

政大書院電子報第五十六期2018.03.31

政大博雅書院、中國海洋大學行遠書院、西安交通大學啟德書院三校書院交流

【書院記者馮庭萱報導】中國海洋大學行遠書院、西安交通大學啟德書院師生來臺與政大博雅書院進行為期六天的交流,師生到宜蘭、士林夜市等地體會臺灣風光,並參觀博物館見證臺灣的歷史發展。博雅書院3月19日特舉行歡迎會暨分組座談,探討大學教育的意義。


10703-01.JPG

政大副學務長蔡炎龍代表歡迎來訪師生。攝影:馮庭萱。

10703-02.JPG

政大書院長關秉寅鼓勵院生們保持「每事必問」精神。攝影:馮庭萱。 

10703-04.JPG

中國海洋大學教授趙棟樑提醒,接受高等教育的社會「菁英」,指的應當是精神層面,而非個人成就。攝影:馮庭萱。  

10703-05.JPG

西安交通大學啟德書院院務主任郭虎期許中國院生透過臺灣行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兩岸的異同。攝影:馮庭萱。 

10703-03.JPG

三校互贈紀念禮物象徵友好之情。攝影:馮庭萱。

10703-06.JPG

三校院生混校分組,由博雅書院院生擔任桌長帶領討論。攝影:馮庭萱

10703-07.JPG

政大英文系教授劉怡君強調,書院使大學教育更加完整。攝影:馮庭萱。

10703-08.JPG

政大外交系副教授姜家雄期許學生在校應充實自己,將學習到的知識與品格釋放於社會。攝影:馮庭萱。

 

  

 

西安交通大學生處處長周遠表示,「一回生;二回熟;第三回成老朋友。」樂見三校書院交流邁入第三年。啟德書院院務主任郭虎也回應,「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在臺期間親身經歷了兩岸的文化差異,他期許院生們能擴展眼界,從相異之處體會到交流的意義,進一步開闊胸襟,從個人得失提高到對家國社會的關心。

 

政大副學務長蔡炎龍勉勵在場院生,「不但要使自己變好,也要期許自己幫助這個世界更好。」中國海洋大學教授趙棟樑感嘆,現代社會功利主義當頭,若學生以「是否對自己有用?」作為求取學問的前提,這相當於大學教育的失敗,勉勵在場院生反思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

 

為使交流更具意義,於歡迎會後舉辦分組座談,以「大學教育的意義」為題,由三校院生分成六個小組討論大學教育存在的目的。就個人層面,大部分學生認同,大學教育不僅是傳授知識,更培養了學生的胸懷;此外,大學提供的環境與資源,也給他們更多機會探索自身的無限可能。而就社會層面,大學則構築了世界共同體,使人跳脫種族、文化等框架,自由地交流,並藉由一代代的學生將其擴展至各個角落。

 

另有院生提出對大學教育的反思。例如,從培養專才的角度思索,大學教育與技職教育的差別何在?而在資訊發達的網路社會,取得學習資源不再是難事,大學教育與自主學習又應如何選擇?

 

政大外交系副教授姜家雄延續同學反思進一步提問,「為什麼我們需要大學?」他直言,大學並不適合每個人,只是眾多選項之一,或許未來大學教育會被虛擬化取代;但他認為,實體大學仍有必要存在,因為它提供「集體學習」的環境,使不同的人相遇,如同三校交流帶出更多可能性。

 

中國海洋大學教授申國菊回應各小組分享。她強調,大學也許不一定能解決所有問題,然而更重要的是它能問出好的問題。

 

來訪院生也分享對臺灣的印象。中國海洋大學中文二謝亞文說,逛西門町看到路上有許多宣導素食、愛護流浪貓狗的標語,甚至在路旁見到推廣法輪功的人,驚歎臺灣社會的自由與多元。

 

中國海洋大學金融二林宇軒則對臺灣人情味有很深的感觸,除了博雅書院院生們無微不至的接待,就連路上不認識的路人也展現熱情的一面。

 

10703-0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