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21

【專題報導】培養跨領域知識 博雅課程架構學生思惟網絡

政大書院電子報第四十六期2016.12.21

政大博雅書院專題報導Ⅰ

【書院記者劉宥伶報導】博雅書院源起於2010年由通識教育中心開設的「博雅榮譽實驗班」,政大前校長吳思華希望引進來自全球的人才,由通識教育開始改革,改變國內大學教育型態,因而邀請曾在兩岸三地及美國推動教育改革的錢致榕擔任講座教授,並擔任學程轉型後的博雅書院總導師。


10512-35.JPG

博雅必修課程「大學之道」探討學習意義。照片提供:博雅書院。 

10512-36.JPG

講座課程充實不同領域知識。照片提供:博雅書院。

  

 

錢致榕以自身經驗觀察,認為源自於英國的傳統歐系書院制度、美國長春藤書院體系等,都不適合台灣。歐洲的書院最初是由一群老師、學生聚在一起而漸漸成形,因此書院的歷史可能比學校更為悠久,在來自皇室的經費及各方捐款之下,書院也擁有比學校更多的資源,和現代「先有學校,後有書院」的制度有很大的不同。

 

錢致榕有感於今日的學科仍維持100年前畫分的原型,以此基礎訓練人才將難有廣闊的視野與格局面對未來,他認為在知識的快速變化之下,應該培養學生擁有紮實的縱深思惟能力,因此聘請中研院院士張廣達為講座教授,開設「世界文明與歷史思惟」課程。張廣達早年受中國政府迫害在外漂流許久,具有開闊的視野,能帶領學生透過了解前人的哲學與邏輯,反思現代社會的種種問題。

 

此外,錢致榕考量學生面對未來需具備不同領域的知識,但政大缺乏理工相關課程,因而規劃「日常物理」及「算數、幾何、天文與萬有引力」為博雅院生必修科目,透過跨學科的訓練,期許學生成為文理兼備的知識份子。「全球化與區域發展」則是著眼於培養學生的「跨地域」知識,從全球發展看全球化趨勢。

 

代理總導師湯京平強調,博雅書院的四門基礎課程,雖然不是哲學課,但要求學生想到比學科更深入的哲學問題,在歷史課程中思考「人從哪裡來?」,發出「我是誰?要往哪裡去?」的疑問。湯京平提到,「知識體系的架構就如一張網子,在新知識掉下來時把它篩住!」網絡夠細密才能承接來自不同專業的知識,儲備能量與應變能力,在未來轉換領域時才能快速學會新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