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院士劉兆漢呼籲人類應共同愛護地球。攝影:紀玟伶。 中研院院士劉兆漢介紹永續發展的核心價值。攝影:紀玟伶。 博雅書院總導師錢致榕表達對環境變遷的憂慮。攝影:紀玟伶。 校長周行ㄧ感謝中研院院士劉兆漢重視政大博雅精神。攝影:紀玟伶。 參與學生踴躍提問。攝影:紀玟伶。
|
|
「使得人類文明社會在地球上可以永續,個人及社會就得養成新的價值觀」劉兆漢認為,永續發展是否成功取決於人類是否開始瞭解人與自然的緊密關聯性,及保育自然環境的重要性。
劉兆漢指出,兩百多年前的工業革命,對人類的文明、文化、社會結構、人口發展貢獻甚多;但同時迅速增加的人口,卻迫使地球脫離原本穩定的「全新世」,進入不平穩的「人類世」,造成各地氣候極端異常、災害頻傳。
他進一步說明,各領域的專家分析經濟發展、環境變遷、能源消耗、災害週期等數據,探討地球可以乘載多大的人類活動壓力,並形塑成「行星邊界」(Planetary Boundary)概念,期透過研究對比現今地球的負載量是否已超過標準,藉此檢視人類行為對環境造成的迫害。
劉兆漢表示,1970年代環保意識興起,人們有感於地球環境系統發生長期且不可逆的變遷,但卻未列入其他人類福祉等因素,形成環保與經濟對立的局面;直到1987年提出「永續發展」的概念,人們才開始思考,應如何在保障生態環境、經濟發展以及社會公平正義之間取得平衡。
儘管永續發展迫在眉梢,2005年生效的「京都議定書」卻效果不彰,直至2015年在聯合國氣候峰會時簽訂「巴黎協定」,允許各國自訂適合的減碳進程,取代「京都議定書」中各國一體適用的規範之外,並要求已開發國家提供開發中國家資金,期藉由國與國的互助合作,致力遏阻全球暖化現象。
針對永續發展的議題,劉兆漢更進一步提出「未來地球」(Future Earth)嶄新的願景,他強調這將是一個多功能的整合平台,由政府、學術、社會等介入,互相討論並且把區域資源擴散到全球。他認為,唯有深耕落實,才能讓後代子孫也能夠擁有生存的發展空間。
傳院二劉冠履表示,認識「未來地球」以及「人類世」新的概念,有助於對永續發展的認識並且增長新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