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第一崑曲小生楊汗如親自示範崑曲身段及唱腔。攝影:楊承煒。
楊汗如講解崑曲之曲牌內容及音調。攝影:楊承煒。
與會同學認真聽講,興味盎然。攝影:楊承煒。 |
|
楊汗如詳述崑曲的發展歷史。最早由明代戲曲家魏良甫將「崑山腔」加以改良,並加入北方曲聲元素,形成最初的原型。自第一齣以崑山腔創作的傳奇《浣紗記》開始,崑曲留傳至今已數百年歷史。
楊汗如親自示範崑曲的聲調以及動作,講解崑曲表演上之「四功五法」,即:「唱、唸、做、打」及「手、眼、身、步、法」,例如動作時眼睛要看手,小生圓場步及台步的走法,武生及小生說話口型的不同等,皆一一示範。她進一步說明,五法最重要的是眼神,所有感情都是靠眼神傳達,因此相關的練習最為重要,特別是小生及文旦,更要有能傳情的眼神。
「聲調,是崑曲最重要的元素。」楊汗如強調,「在戲曲中,聲音的韻味是凌駕於嗓音的」,因此崑曲至今仍堅持以傳統蘇州官話而非現代國語演唱,就是怕失去說話吐字的精髓及韻味。
論及現代崑曲的進化,楊汗如以親自參與過的「二分之一Q劇場」為例,將傳統崑曲故事《西樓記》改編成《情書》、明代湯顯祖名著《南柯記》改編為《戀戀南柯》等實驗崑劇等,將傳統崑曲結合現代劇場以及裝置藝術,打造全新之崑劇表演。
與會同學提問崑曲與京劇之異同,「很少有劇種如崑曲一般,一開場便以極為緩慢之曲調呈現。」楊汗如指出,由於崑曲大多是古代文人所寫,相較於歌仔戲及京劇,唱詞內容多為文言文;另為使人細細品味詞的內容,表演上也以溫婉而緩慢之呈現為主;在曲調部分,崑曲的唱腔音區較偏向中音區,京劇則相對較高,以小生為例,崑曲以一半本嗓一半小嗓之唱法為主,而京劇則幾乎全以小嗓呈現。
經濟四趙柏綸表示,「終於搞懂崑曲跟歌仔戲的差別了!」以前覺得兩者只是語言跟服裝稍微有差異而已,聽了楊汗如詳細又簡單明瞭地解說後,他感到獲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