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大學教授、知名作家郝譽翔與同學分享她的大學點滴,並提醒同學發掘自己的嗜好與興趣。攝影:陳冠達。 同學認真思考郝譽翔提問:「你喜歡的是什麼?」。攝影:陳冠達。 書院執行長藍美華提醒同學,郝譽翔所謂的「翹課」並非在宿舍睡覺,而是找到自己的喜好。攝影:陳冠達。
|
|
「我不曉得你要的是什麼?」
郝譽翔回顧就讀中山女中時,台灣正處於解嚴時期,學姐曾告誡要多讀報載「社論」,促成她選填台大政治系為第一志願。但一入學便「夢碎」,她笑稱:「要感謝羅文嘉學長!」當時,羅文嘉是大三學長,也是台大學生會長,教室內談的是競選與拉票,校園內黑函滿天飛。熱愛故事與散文的郝譽翔質疑自己:「我適合選舉嗎?」大二,她就轉到中文系。
「我很順遂。」郝譽翔同意有許多人這樣看她,37歲便升上教授,能夠如此,是因為自己很早就知道「要的是什麼。」在台大政治系老師丁守中在競選立委時,她穿上助選人員的背心,「我知道我不是那塊料!」她反問自己要的是什麼,是「自由」。
我要自由!
郝譽翔經常翹課,轉中文系後也不改這樣的習慣,「我整學期沒上過聲韻學。」因為熱愛自由、不喜歡朝九晚五、不願意打卡,郝譽翔半開玩笑地表示,她觀察台大教授的工作:別人付錢請你看書,課堂上分享己身所學所讀。「教授是太自由的行業了!」郝譽翔便下定決心成為「教授」。
赴美期間,收穫滿載
在台大教授曾永義的推薦下,郝譽翔到美國一所貴族college(學院)擔任具native speaking身分(中文為母語)的助教。因為拿的是學生簽證,她於是選修「Language and Culture」課程,這門課除了需在每週課前閱讀完「厚厚一疊」的英文指參,並於四週後交出4頁報告,期末再繳交一份12頁的完整報告,還有期中考、期末考。郝譽翔坦承,扎實的美國教育,讓她「奠定了文化理論的基礎。」
「很難講在台灣學到什麼!」郝譽翔感慨地比較台灣教育制度。她指出,台灣社會氛圍不佳,學生普遍不積極,「想拉也拉不動!」她回憶剛到東華大學開課,曾仿照美國課程的要求,但最後同學都退選了這門課。
此外,郝譽翔問:「校園最夯社團是什麼?」現場同學答「熱舞社」、「吉他社」聲此起彼落。然而,早在1992年時,美國校園即有「Global(全球)社」,探討全球化相關的議題,入社的學生不在少數。而現今台灣媒體卻仍舊缺乏國際視野,郝譽翔直呼,要請政大傳播學院的學生改善台灣媒體困境。她也建議政大學生,「出去闖一闖!」尤其是歐美國家,擴大自己的國際視野。
喜歡,是最愉快的道路。
郝譽翔解釋,從小就不喜歡被綑綁,並經歷過母親飽受經濟壓力的痛苦,造就她「錢夠用就好了」的價值觀。儘管漸漸認同作家郭松棻「文學無用」的看法,並開始接觸真實的歷史文本,但她只要看到好的小說、電影,如導演李安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仍會感到「活著真好!」
對於郝譽翔大學歲月種種,現場同學提問:「是否有過後悔的抉擇?」她堅定地說,不後悔。她提醒同學,在這最壞的時代中,「自覺」更為重要,發掘自己的興趣,才能盡情付出。
聽完郝譽翔的分享,剛考上台大財經所的風管四彭新勻表示,「似乎距離夢想越走越遠!」她在筆記本上狠狠地寫上,出國學電影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