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發展書院黃信洋老師。攝影:熊紹惟。 |
|
去年自博士班畢業後,黃信洋進入政大國際發展書院任職。過去的六年中,他一直在社會系擔任TA,在學術養成的歲月裡,他體認到大學教育的目的除了專業知識的涵養,安身立命的思維也不可或缺。而他現在的工作,國際發展書院的學術導師,正是為了達成這個目標的全新嘗試,學術導師的工作,亦是嘗試為既有的大學教師角色,提供一種新的可能作法。
所謂安身立命的思維是什麼呢?黃信洋補充說明道,這是一門涵養心性的學問。進一步地說,就是「把人與人真誠互動的感覺找回來,在擁有本科系的能力之外,與外部世界進行可能的互動。最後有效地回應社會與面對整個社會。」在他眼中教育的本質,就是透過人我間具體的互動反省出真實的自我。
學術導師的工作,主要是教學、行政和輔導,其次才是研究。在免去了一定的研究負擔之後,黃信洋認為:「師生間的互動教學無疑是最重要的工作內容。」由於書院不是取代常規教育的另外一個專業科系,所以書院教育的重點,就在於與其他科系達成互補的功能。「書院能提供的是跨科系交流的空間,藉此再度認識到人與人間互動的可能與必要性。」
說了這麼多「互動」,到底什麼樣是互動呢?黃信洋舉例,假設今天媽媽說要在禮拜天請全家看電影,那禮拜天就真的能如期看到電影嗎?中間可能因為某人不行,所以要取消或者重新展期。那對以十五人為一家的國際書院來說,關係的複雜也就可想而知了。
國際發展書院要求每個學習家族於每學期都要進行一場自主學習活動,黃信洋舉例最簡單的方式可能是一起吃頓飯。吃飯當然不是叫個披薩吃完就結束,比如說煮火鍋,過程中就有很多學習的機會。常常從分工就可以看出團結程度,誰買、誰切、誰煮等等,凡是經營良好的學習家族,組織與分工都會自然出現,而自主學習活動的重點是「如何留下記憶,如何彰顯家族緊密互動的關係,讓火鍋會不只是吃火鍋而已。」
除了從經驗分析外,黃信洋亦從過往所學的社會理論來看人際互動。過去他的理解是,親密關係只能在愛情關係之中尋找,然而,有能力面對寂寞的人才可算是最有修養的人,但工作將近一年後,他相信人與人的關係有可能被重新找回來。透過真誠的互動,書院如家的感覺可能會永續保存。「在書院,重點不是自身的科系為何,而是願不願意付出、願不願意認真對人。」「也許畢業之後,他們會組織一個自主學習的活動,在餐廳幫自己學習家族的其他『家人』求婚。」 他打趣地說。
畢業之後,幾乎所有同學都會踏入職場。黃信洋希望院生在進入社會的之際,先拋開對社會的成見與批判,讓社會接受自己,進而相輔相成。「進入社會時,帶著更好的想法,走向更好的可能,變成更好的人來成就這個社會。」
訪談的最後,黃信洋總結地說:書院導師是一種新的嘗試,重新了解學習是什麼。而書院教育是在涵養專業知識的常規教育外,提供練習待人接物、進退應對的場所。也是試圖對現代人際關係的疏離,提供一項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