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語表達講師羅鈞鴻示範電話客服人員只透過聲音傳遞訊息。攝影:黎秉一。 羅鈞鴻幽默詼諧,演講中笑聲滿堂。攝影:黎秉一。 同學們親自嘗試各種聲音表情。攝影:黎秉一。 |
|
「聲音沒有好不好聽,只有適不適合。」羅鈞鴻表示,每個人的音質各有特色,沒有絕對優劣,但在不同的情境互動中,運用重音、長音、延音及停頓強調,就能產生截然不同的表意效果。
以常見的話語為例,一句「我聽說你的事情了,加油!」羅鈞鴻示範由快到慢、停頓漸久的語氣差異,展現由樂到哀的明顯變化,凸顯出不同的聲音元素組合下,喜訊也可能變噩耗。
相信「聲音是靈魂的反射鏡」,承載著生命歷程的點點滴滴,羅鈞鴻分析,「說話快的人重結果,說話慢的人重過程。」從聲音的虛實來說,「氣多聲少的人較感性,氣少聲多的人則較理性。」依照聲音的輕重緩急,搭配咬字特色,又可概略分為領導型、激勵型等不同性格的人物。
現場測試「聽聲辨人」下,羅鈞鴻指出,教育二呂翊彰偏向於「療癒型」,「給人溫和、支持的感覺,雖然有主見但不會想要主控場面,」善於從旁配合,也因此「比較容易聽到別人跟自己講秘密。」對此呂翊彰興奮表示,「老師真的很厲害!之前就聽朋友講過,果然跟傳說中的一樣!」
另外,因為聲音是溝通交際的工具,羅鈞鴻特別建議,要打開耳朵聽對方的頻率,「在心裡模仿他說話,」再以相近的情緒回應,「這樣你們才會連線、才聊得上來。」
羅鈞鴻提醒,「先避凶,再趨吉。」起初運用這些方法不見得會加分,但至少可以不讓自己被扣分,找到「自己喜歡,別人接受」的表達方式,別忽視聲音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