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CU | XMS

   

書院導師之夜:包宗和-肯打拼有夢想的知識分子

最認真的學生,以及最認真的教授

書院導師:臺大副校長包宗和校友之夜

 

【文字記錄整理/陳筱婷】 

 政大外交所系友,現任臺大副校長的包宗和,98年6月5日晚間於山居學習中心,與同學們分享其人生經歷。包宗和在簡短介紹過求學經歷後,便開放同學現場提問,希望以話家常的方式,讓同學得到求學或人生路上的解答。

 

出國夢延 指南回憶美

 包宗和校友大學就讀於臺大政治系國關組,畢業後服完兵役,就到政大外交研究所修讀。剛進政大時,由於自己不是外交系出身,內心十分惶恐,擔心不被教授當作自己人。他笑說,後來他提起父親在大陸時就讀政大的前身──中央政治學校時,距離瞬間和大家拉近許多。

 在指南山麓的回憶,至今包宗和校友仍津津樂道。回憶起當時系上的幾位教授,有講授美國政府課程,教得很好且全不看教材的陳治世校長,也有教學及研究態度嚴謹,後來成了包宗和指導教授的政大前校長張京育先生。

 印象很深的是所裡有一位教授,嗜好是收集菸斗,上課總是帶一堆菸斗放在講桌上,對同學們細數家珍,在課堂間就吞雲吐霧了起來。此外,同學之間也常吆喝著上指南宮、打撞球及共進午餐,日子過得十分「充實」。包宗和校友笑談往事,表示現在年紀大了,近期的事不見得記得,反倒是當時的青春情懷歷歷在目。

 修讀研究所絕不是件容易的事,對一般人如此,對包宗和校友尤甚。就讀政大外交研究所期間,他一邊陪伴重症的母親,一邊研讀及撰寫學術論文,盡力在三年內拿到碩士學位,也讓母親在撒手人寰前,看到兒子的一點點成就。打開他的論文,獻給父母親的字樣赫然映入眼簾,那段艱苦歷程,包宗和現在想來仍萬分感慨。

 民國68年自政大外交所畢業之前,包宗和校友便思索未來出國之可能,由於家境並不寬裕,他只能將希望放在唯一補助文科留學的中山獎學金上。而老天也看見了他的努力,包宗和從超過五百名的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成為十一位幸運兒之一。

 雖然考取了獎學金,得以一圓他的留學之夢,但對包宗和來說,卻是生離死別──與母親死別,與父親生離。

 

遠渡重洋 越挫越勇

 孑然一身在美國念書,平日開著不知道第幾手買來的車代步,赴德州大學奧斯汀校區攻讀博士時,在風雪中自北至南駕車跨越美國大陸,連能不能到達目的地都沒有信心。由於非常想念父親,他時常寫信回台灣,父親也總是親筆回信給他鼓勵。這些記載了父親從不間斷地關愛,支持著他完成學業的信件,他也小心翼翼地留存至今。

 包宗和校友修讀政治學碩士的密西根大學,以思想自由聞名,也給了他很大的啟發。初到異地求學必定會受到挫折,他回憶,當時在密西根大學最大的心得是,為學要有創意,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為了在異地生存,包宗和後來根據密西根經驗,拋開從前求學的刻板模式,在德大讀書時每篇報告都是在圖書館裡,綜覽群書,絞盡腦汁,提出新的想法下完成的。

 在這樣獨立的研究風氣之下,包宗和越來越有自己的見解,也越來越勇於表達。在德大唸書時,有位教授寫了非常權威的書籍,包宗和修了他的課,仗著初生之犢不畏虎,抓住教授的一個觀點提出批評。幸運的是,教授看了他的報告不但不生氣,還肯定他的觀點,接下來每學期都給他獎學金,甚至希望收他當指導學生。包宗和校友說,對美國教授而言,只要你言之有理而且就事論事,他就會肯定你。

 由於那位教授的研究領域和包宗和校友並不相符,自稱有點固執的包宗和堅持研究國際關係,最後選了另一位教授指導。為了此事,兩位教授之間關係一度緊張--幸好最後還是化解了。而那位不僅肯定包宗和校友批評自己理論,還打算提攜他的教授,雖然無緣指導他的論文,卻一直和這位敢言的學生維持聯繫,甚至到包宗和回台灣之後。

 

博士路坎坷 終得圓夢

 在密西根大學拿到碩士學位後,因經濟及研究方法的落差等因素,包宗和校友去了給他全額獎學金補助的德州大學。修讀政治學博士時,指導教授在許多方面都非常照顧他,而且非常尊重包宗和校友的意見,這位德裔美籍教授每年暑假,都會帶妻子、小孩回到故鄉德國探親,包宗和在美國求學的最後一年暑假,已經申請到臺灣大學的職缺,但是他的博士論文還差臨門一腳。當時臺大開出條件說,如果無法在開學前完成學位,包宗和校友就無法得到這個職位。

 那時,他拼了命地趕論文,每隔幾天就和老師討論。有一天他突然驚覺,不是已經放暑假了嗎,教授怎麼沒有回德國去?指導教授在包宗和校友的詢問之下,只是淡淡地說,他的妻子小孩已經回德國去了。原來指導教授留下來,就是為了幫助包宗和完成他的論文。這份恩情,包宗和至今依然銘記在心。

 他不忘補充,找到好的指導教授,真的非常重要。包宗和校友的指導教授不僅在學業,也在事業方面上給他許多提攜。他鼓勵同學和指導教授保持良好的互動關係。

 談了這麼多在美求學的種種,包宗和校友最後不禁莞爾,他說其實在這段艱辛歲月中,許多朋友的友情及在德大組織了一個溫馨的家,均成為精神上不可或缺的力量。密大和德大許多成家同學所給予的照顧,以及德大成就的姻緣,都使包宗和校友充滿了難忘的回憶。妻子所扮演的推手角色,女兒稚嫩的童顏,均成為終能完成學業的關鍵因素。離鄉背景,更覺親情友情的可貴。

 

台灣學生乏獨立思考 

 在美國求學長達七、八年的包宗和,認為台灣學生最缺乏的就是獨立思考能力。他以過來人的經驗說,在國外要懂得為自己的國家講話,外國人很佩服有想法的人,如果你沒有立場,反而會被別人看不起。

 美國學生上課喜歡侃侃而談,而台灣學生不善於表達自己,一到國外,往往覺得國外學生很厲害。但包宗和校友表示,其實美國學生的發言內容不見得有特別見長之處,台灣學生如果能簡單地把想表達的話說出來,有時會比他們長篇大論還有深度,而教授當然也聽得出來。

 包宗和在德州大學時,曾經批評過教授的理論,而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他回台灣之後。有位教授找他當口試委員,他欣然允諾,結果看到同學的論文,居然是批評包宗和校友的觀點。由於同學的理論也有言之成理的地方,最後也高分通過了,包宗和校友還不忘就其偏頗誤解之處,和那位同學進行討論。他笑道,這位教授和學生實在很有趣,居然刻意找他當口試委員,包宗和也開玩笑說:「由此可見,我的胸襟其實是還不錯的。」

 包宗和隨後表示,如果作品要引起注意,就一定要有自己的觀點。在美國的學術界,發表論文後互相批評是常有的事,出現批評,代表有引起迴響。一篇論文完成後,沒有引起注意是很可怕的。

 談到論文寫作,包宗和表示,早期國內學位論文往往資料很多,但較少自己的觀點,現在雖然有所改善,但情況依舊不甚理想。以自身的教學經驗為例,他說自己並不想看資料的堆砌。多讀書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吸收之後的自我思考,教授相當不樂見學生迷失在書海中而沒有自己的看法。

 

確立目標 勇往直前

 包宗和並且鼓勵同學,現在的路相當多元,不像以前的年代一定要出國留學,在還有改變機會的時候「多看、多聽、多想」,確立了目標之後就堅定地往前邁進,不要退縮。

 雖然講起自己的求學之路談笑風生,但孑然一身在國外求學,又曾讓教授爭著指導的包宗和校友,必定是費盡了心力,才能有如此的成就。被問及自己喜歡收什麼類型的學生時,包宗和表示,他個人沒有特別的標準,但過往指導的學生,絕大部分都相當努力。當然,他也希望學生對他指導的領域有興趣,他笑說,這樣才不會誤人子弟。

 包宗和的理想學生條件,構築的宛若年輕時的包宗和--一個肯打拼、有夢想的知識分子。如果不加倍努力,他如何能在三年內同時陪伴重症的母親,並完成研究所學業?如何在五百多人中脫穎而出拿到獎學金出國,從一般家庭子弟成為臺大副校長?又如何在備受歧視和壓力的異地,被教授競相收為指導學生?短短的兩個小時,包宗和校友為在場的同學示範了一位在逆境中,追求學問不屈不撓的知識份子典範,也為同學的夢想,打下了一劑強心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