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院導師之夜:王文顏 - 政大40年
政大40年 中文系教授王文顏話家常
【文字記錄整理/彭楚云】
「待在政大四十年是什麼樣的感覺?」面對同學的好奇,文學院中文系教授王文顏娓娓地細數他在政大的點滴。
王文顏老師在民國五十九年進入政大中文系當大一新生,至今年暑假結束,即將屆滿四十年,其中畢業了三次,拿了四張證書,三張是畢業證書,一張是教授證書,就此種下了與政大深厚的緣分。就讀研究所期間,藉著批改空中行專作業(政大附設)、領取公費和獎助學金過生活。博士班期間,曾經同時至三所學校擔任兼課老師,一個禮拜要往返中壢、台中許多趟。民國七十二年畢業,其後分別到台中靜宜大學任教六年,高雄師範大學任教一年。王文顏說:「在政大,民國七十二年之前我是學生,七十九年返校任教之後我是老師,因此我的生活圈就是校園,很單純,與政大的情緣最深厚。」
對於政大的記憶,四十年前的校門如今已大不相同,然而校園裏頭還是保留了幾處幾乎未改變的建築物,像是志希樓、果夫樓和四維堂,王老師笑說:「這些都是老校友的記憶,保留舊樣子,讓校友有舊情綿綿的歸屬感。」
與政大一同走過的歲月四十年,王老師認為政大的體質有二次最大的變化,其一是由過去的黨校轉變為普通大學,民國七十年代,政大已經完全沒有黨校的陰影;其二是學校的運作制度化,民國八十年代之後,政大的各項校務發展,都朝向制度化方向邁進,包括校長、院長、系所主管的產生,各項行政業務的透明化等等。現在政大展現的是多元、尊重的精神,學校各階層在做決策時,都會集思廣益,避免過於主觀專斷。
站穩腳步,選定方向
王文顏說:「就讀不同的科系有不同的專業,將來的發展也不盡相同。」他舉了二個例子,其一是政大前校長鄭丁旺先生,鄭校長是政大會計系的校友,他剛從國外深造返校任教時,當時台灣缺乏會計方面的專業用書,因此他就引進了許多會計方面的原文書,經過教學相長之後,出版一系列的大專用書,影響極為遠大,聽說到現在為止,全台灣的大專會計用書幾乎都還是使用鄭校長的版本。
另一位是王老師的同學潘思源校友,潘先生近日捐獻鉅款給政大,他是高雄人,爸爸從事拆船業。民國五十九年,潘先生考上政大中文系,大二轉至新聞系,畢業前就出版一本《拆船史》。後來他到美國深造,學成之後從商,在美國和中國大陸都有很順利的發展,尤其在房地產、飯店經營、傳播事業、古物蒐集等方面,成果最輝煌。在古物蒐集方面,他擁有數以萬計的善本書,是目前全世界私人收藏最豐富的典藏者。潘先生不只蒐集善本書,而且還愛不釋手的鑽研善本書,所以他不但是一位成功的企業家,而且在古物專業方面,也是卓然有成。
王老師也談起自己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他的先人都是文盲,父親是礦工兼佃農,家境貧寒。王老師上小學時便是家中學歷最高的一位,進入小學後,他覺得老師好偉大,便立志要當老師,「讀國小時想當國小老師,讀中學時想當中學老師,讀大學時想當大學老師。」就這樣一路求學,一路朝著目標前進,最後達成心願,在大學任教。所以他勉勵同學,「找自己有興趣的方向,在大學四年做最好的規劃。」大學生涯的前兩年要瞭解自己、瞭解外在環境,後兩年準備、執行。
王老師也表示,大學階段要有敏銳的認知,衡量自己適不適合做學術研究,若是,則可朝向學術方面發展,大學畢業後繼續攻讀碩士、博士。若決定要投入社會,往事業方面發展,大學畢業後就不一定要繼續深造、拿學位。二條發展路線很不相同,必須認識清楚,才不會在求學階段,進退失據,落入舉棋不定的窘境。王文顏表示,若學生對未來的方向明確,則未來大都能有相當好的成就。
另外,在大學期間,有許多同學會一邊打工一邊讀書,王老師認為大學生「不要因為看別人有打工而去打工」,他認為打工首要考量是「需不需要這個經濟來源」,否則將人生最寶貴的青春歲月用在打工,藉以賺取微薄的金錢,那是最不智的行為。
現在大學畢業生普遍存有就業困難的憂慮,因此造成在學時期學習的困惑。王老師則建議同學:畢業後,若能「學以致用」,這是幸運的,而「學非所用」,也是常態,不必膠柱鼓瑟,死守本行,因為學哪一行不一定就非走那一行不可,換一條路,說不定更平順寬廣。現在是多元社會,很重視跨領域學習,在學期間如果預先好好自我安排,跨習一、二個領域,不但可以開拓視野,增強信心,而且是在為將來鋪路。總之,機會是留給有充分準備的人,與其患得患失,不如多方面充實自己。
時時磨練 開創前程
王老師長期擔任導師工作,他語重心長地提醒同學,在校期間一定要迴避四件事。第一、毒品,「一但染上癮就沒完沒了」,許多作姦犯科的惡行,都是起因於毒品,千萬不能因為一時的好奇心而誤入歧途。其次是「賭」,所謂「賭」,不一定是賭場,還包含網路、電玩等,他說以前曾有學生耽溺電玩,花光註冊費、生活費,父母不得已將生活費交給導師代為保管,再按時分批轉交給該位同學。第三是宗教和政治,他表示,大學時期應該多多學習「政治學」、「宗教學」,以期對「政治」、「宗教」的本質有充分的理解,至於「政治主張」或「宗教信仰」,那是個人的自由範疇,因人而異,彼此尊重是基本態度,學生應該避免因宗教或政治的議題而引發不良後果。最後是八卦,「八卦有時候聽聽就好,不要涉入,更不要強出頭。」談戀愛幾乎是同學們現在必修的學分,起居學習,任何情境都充滿戀愛的議題,王老師建議,多聽、多看、多思考,但最好少談論,少傳播,少「長舌」。
「好的環境不見得是最好的教育環境」,王老師認為現在政大書院的規劃,一切軟硬體設施,都是把最好的提供給同學們,希望同學們在良好的環境中茁壯成材。但他也疑慮,「把最好的物質提供給同學,是否就能培育出最好的學生?」王老師笑說,他大一時,住八人房,四個上下舖,床舖搖搖晃晃,上舖的欄杆損壞,有同學睡到半夜掉下來,可見設備很差。加上當年政大飽受淹水之患,常導致課程延宕。這樣的政大經驗,其實反而有磨練的功能。就像許多大人物,他們培養孩子,都是將孩子送往困難的環境,「惡劣的環境有時反而是最好的鍛鍊場所」,優秀的水手來自驚濤駭浪,沒有酷寒天候,就沒有撲鼻的梅花香味,道理是一樣的。
活動最後,同學們踴躍提問,尤其對王老師平日生活充滿好奇。「平時教授在講台上授課,不知教授日常生活是怎麼樣子?」王老師則笑說:「我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換睡衣睡褲,然後躺在沙發上看電視,你們父母是什麼樣,我就是什麼樣。」幽默風趣的回答,讓在場的同學哈哈大笑。
有同學知道王老師曾經熟背《孟子》,對於這樣的動機非常好奇,老師則勉勵同學,他因為要準備研究所的專書考試,《孟子》是他選定的專書,要考好成績,把《孟子》三萬多字背熟是必要的。他認為要學好一門知識,一定要下苦功夫,「要做一件事、要學什麼,一定要付出一定的心血。」唯有下過工夫,才能把知識學好。
最後主持人提問:「若再二十年,會希望看到政大的改變是什麼?」王老師說現在學校發展通常會以一個好學校為標竿,目前校長訂的目標是「東方哈佛」,但王老師以莊子「神龜將曳尾於塗中」的寓言故事為例,「希望政大是政大,具有存在世界的真正價值,不當別人的影子。」透過王文顏老師的座談,讓在場的同學對政大數十年來的改變有了更清楚的了解,而王老師的求學歷程和經驗分享,也讓同學對於未來的規劃得到許多珍貴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