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院導師之夜:吳思華 - 我的大學故事
我的大學故事
書院導師吳思華校長之夜
【文字記錄整理/黃怡上】
從大學到未來
畢業自政治大學企管所的吳思華校長,在政大書院的邀請下,來到山居學習中心與同學分享他的大學故事,以及這段生活對他後來人生的影響。
吳校長於民國62年自師大附中畢業,並考上交通大學應數系。就當時他的感覺,交通大學是一個小小的學校,一屆只有八班約四百人,整個大學不超過兩千人,與現今動輒近萬人的大學不同。當時交大的特色以工學院為主,學生也以男生為大宗。吳校長記得當時全屆僅八位女同學,因為學生性別比例懸殊的緣故,使得交大成為一個特別的大學環境。
吳思華校長在大學期間即開始思考個人的就業規劃,他認為到電信局工作較有保障,因而從應數系轉念電信系。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電信系所學的知識,仍建立在通話必須在手動抽線的交換機架構下,相當原始。而工程師的生活與個人志趣有所出入,因此經常思考,也因此為人生帶來另一番風景,到政大企管所求學,開始另一段學習生涯。
吳思華校長表示當初之所以選擇政大企管所,主要是因為政大企管所開放非本科系的畢業生報考。另一方面,他在大學時對於社團投入甚深,加上相關的活動籌辦經驗,也讓他於選擇校系時,有了更明確的方向。
準備與投入:豐富多元的社團經驗
吳校長回憶起自己的大學生活,表示自己對於社團的投入更勝於課業。對於當時本科系的課程印象,多停留於坐在教室裡抄寫老師在黑板上的解題過程,然後再完全背誦下來。相對於社團生活,他有許多鮮明的記憶,也從中學習到多面向的知識與經驗,也深深影響到後來研究所的學習、甚至是教學與行政上的處事風格。
答辯開始 編輯大腦
「辯論是相當重要的學習經驗。」曾參與辯論社的吳校長如是說。雖然本身並非辯論社的第一線社員,他仍主動參與辯論賽。因為參與賽事,事前需要做好周延的準備,而在準備的過程中,除了準備好自己一方的論點外,同時還需要準備另一方的內容,設想所有可能的問題,去做最適當的回應。在辯論賽的反覆準備與練習中,吳思華校長學習到看重事物的多面性。每一個問題可以用不同的面向去了解、去解決。因為我們往往因過於熟悉而忽略了事物的多元可能,甚至陷入死角而不自知。另外,因為參加辯論社,也學會了如何以精準的語言,清楚表達與回應。
另外,吳校長也是文藝青年,曾參與《交大青年》的編輯。他表示當時《政大青年》在校際之間也十分有名,當時還曾來政大向《政大青年》取經。在編輯《交大青年》的過程中,他學習到文字表達的藝術,以及如何編製出一本書的能力。也因為《交大青年》,吳校長有過一次特別的經驗。民國六十四年,吳校長參與了一場北區各校編輯的座談會,各校的編輯對於當時的政局情勢都做些分享。因為當時的政治環境特殊,此舉還引起學校訓導長的注意,認為他參與非法組織,並要求之後不准再參與類似活動。
梅竹拔河 聯誼企劃
而最讓吳校長感到突破且極具影響的社團則是學生會。而在參與學生會的過程中,他對於兩項活動的籌辦特別印象深刻,一是清交兩校的體育盛事「梅竹賽」、另一項則是舉辦與靜宜大學的聯誼活動。
「梅竹賽」由清交兩校輪辦,是兩校之間的重要活動。吳思華校長參與的那一年剛好由交通大學主辦,負責籌備十一項競賽。而比賽項目之一的拔河卻引起爭議。當時明文規定不准穿著釘鞋參賽,而交大同學則穿著並非平底的足球鞋赴賽,此舉引起清大同學的不滿。在兩校的爭論之中,裁判最後裁定交大同學並無不妥,但卻也導致清大同學的棄賽。最後拔河項目則由交大取得勝利。
由於兩校在其他項目的競爭,呈現出五比五的平手局面,於是拔河項目的判定便成為那一校能獲得總錦標的關鍵,於是兩校的代表為此開展開了漫長的會議。在持續爭論不休的情況下,吳校長提出『和局』的想法,兩校同意卻也引起了總錦標的歸屬問題。兩校可擁有一學期,然而是哪一校能夠「先」擁有,一連串的問題討論至近天亮。最後兩方決議以擲銅板決定,最後總錦標由交大先擁有。藉由這次梅竹賽的籌辦經驗,以及後來總錦標歸屬的討論過程中,讓吳思華校長學習到許多事情的方法和與其他人意見磨合的技巧。
而最令他感到得意的,則是促成與靜宜大學合辦的社團負責人聯誼會的創舉。當時交大的社團並不活躍,而吳校長借用暑假參與救國團社團負責人聯誼會的經驗,思考交大與其他學校合辦社團負責人聯誼會的可能。從寫計畫書,到邀請當時為女校的靜宜大學的同學參與,最後讓靜宜大學的同學住進宿舍,成功辦成兩校的社團負責人聯誼會,所有的一切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皆為大膽的創舉。
但在會期的最後一天,因為大家的抱怨相當多,讓付出相當多心力的吳校長回到宿舍忍不住大哭。這件事也讓他體認到,在活動籌辦的過程中到之後的心態調整,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讓所有人都能滿意是一件非常大的考驗」。
豐富且多面向的社團經驗,讓吳思華校長善於在群體中完成工作,對於團體、領導、分工等等皆不陌生。而應用於後來企管所的管理課程上,更是駕輕就熟。
期許與分享
回首自己的大學生涯,吳思華校長告訴同學,在大學中所要學習的,不只是專業知識,因為專業知識有轉變的可能,更重要的是去擁有更多的經驗。他反省自己當時在工學院的所學,認為藉由物理與數學的演練,讓自己對於邏輯與分析有一定的基礎,這也是人文社會課程所缺乏的一部份。
在群體服務時,他也勉勵各位學弟妹,要不斷問自己能不能更有創造力或是具有增加群體價值的能力,而非一味地批評。因為批評不能解決問題,解決問題的主要方法來自創造。一個人不能獨立完成許多事,藉由團體與他人分享和合作,事情能完成多一些,夢想也能更大一些。而學習如何與他人分享與合作,對於未來將有許多助益。「自己認真過每一天且過得有意義」是吳思華校長對人生的詮釋。
最後,吳思華校長表示,政大人有朝一日將有機會成為不同領域的領導人,因此他期許政大人能夠以服務眾人為職志,而非獨為自身而牟利;並具備足夠的專業與創新能力以解決問題;同時擁有寬廣的視野及豐富的經驗,在面臨決策時能夠以不同角度並周延的思考。而這些特質,應該從大學開始培養起,如此一來,將更有自信的面對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