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CU | XMS

   

書院導師之夜:周傳久 - 北歐十年見聞

北歐照顧產業十年見聞分享

 

【文字記錄整理/彭楚云】

 “There is a life!”一語道出了北歐人的價值與服務觀,正因為看見人的需要,才能進而貫徹人的價值。新聞系校友周傳久以他參訪北歐的經驗,與政大同學分享北歐人對於尊重人性的、關懷弱勢與照顧作為一產業的核心理念。

 

小故事分享

 荷蘭的火車系統很發達,周傳久有ㄧ次搭火車,突然緊急煞車,原來是司機發現一隻羊困在田埂中,竟趕下車來救牠。爾後,司機ㄧ身泥巴地接受了乘客的鼓掌喝采。周傳久印象深刻,這傳達了深植於人心中的平等與關懷,甚至還推及於動物。

 

北歐價值的由來與使命

 北歐的照顧服務理念,乃源於德國路德教派。他們尊重人,加上基督教的信念:「受造於上帝是人之所以有價值,而非現實的身分、地位。」在在說明了照顧產業的發展之前,已先存在著這一條件:人觀。什麼是人觀?人觀即:「在你心目中,人是什麼?」,人觀影響了北歐人的處世之道,進而帶出了北歐價值。北歐五國的社福網站上,經常看見平等、包容……等名詞,合稱,即「Nordic Value北歐價值」。

 人的使命就是分享與服務。這理念即是照顧產業的核心。

 

北歐價值的貫徹與施行

 芬蘭挪威丹麥都有設Diakonia大學,課程包含了諸多服務的相關觀念,以聖經原則、基督教文化為教授重點,以提高服務品質。而服務對象包括了酒癮患者、問題青少年、吸毒者、受壓迫的外籍移民、老人……等。當實務訓練,大一學生通常得花上整整八週,到安養院陪伴老人;二年級的到醫院實習,三年級的至重症病房實習,四年級則著重管理、訓練與領導的能力。專業的照顧服務者所以能「自信」,即經由教育過程所賦予的原始價值觀使然;即使病患有負面的回應,也不會氣餒。因為,他早已明白了服務本身即價值,奠基於文化,而非他人的評價。另外,由於領導力也是在學時期的必修、辨識力與面對問題的敏感性,即使到了新環境,他們也明白如何滿足迫切的需要,而非於指令盲從。

 「人都需要肯定,但退休後,我們又該如何自我肯定呢?」為此,挪威設立了「退休準備學校」,讓人人退休了之後,還能肯定自己,以貫徹身為「人」的尊嚴。為因應高齡化的社會,各國也設有發展就業中心,讓退休的人們能有新的工作機會。因為明白人的需求,北歐人便能正視它,並解決它。

 周傳久舉了ㄧ些實例:當照顧失智老人,服務者會送上一本書,那是關於老人一生的。翻閱之際,老人們也就能回想起過去種種,達到某程度的療癒功能;也比如長期照顧腦麻患者之後,療養院的員工們即發現,病人的視線實受制於姿勢,當仰望著天花板,也不能直視。為此,療養院配合了他們的姿勢,天花板的種種工程,也就不採正上的九十度角,而以他們的斜仰角作彩繪、裝潢。這就是「服務精神」!讓他們覺得自己仍活著,仍受尊重與顧念,從而恢復他們身為人的價值。

 

北歐價值的考察與感想

 周傳久說:「怎麼看待一件事,直接影響了我們怎麼著手完成它。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要發掘隱藏在內的核心價值。」。周傳久於2004年到瑞典、挪威、丹麥等北歐國家進行考察,與眾多學者交流。他認為,考察應了解最幽微最深邃的種種,而不能只在器材、技術的層次如法炮製。

 這正是最常見的問題,即移植技術,卻未一併帶回最核心的價值觀。舉例來說,回國後,儘管決策者坐擁這些硬體,臨到施行仍不免因襲舊有的思維。所以,儘管表面有了立即的改觀,真正的問題卻不能對治,這就是技術與思維間的落差所致。

 論起台灣與北歐福利制度的差異,周傳久說,台灣有80%的社會福利是發放現金,北歐則是一半現金、一半透過服務的方式來落實。因為,同等重要的正是助人發掘他的能力,這也是一種「看重人的價值」的服務態度。

 隨後,周傳久與同學分享兩段影片,一部是關於對於心智障礙者的照護,以感官刺激為出發點,藉由聽覺、視覺、味覺、嗅覺……等等以幫助心智障礙者聯想起過去的生活。在北歐,心智障礙者與老人的住區,通常都會規劃一座「Sensitive Garden感官公園」,裡頭有蘋果樹,老人可摘顆蘋果來吃,一方面它有甜美的滋味,另一方面也能感受到咀嚼的感覺,這正是藉由「感覺」讓他們認知到自己還是一個「人」;另一部短片則提到老人的復健,復健機構安排了各種遊戲,代替了板滯的復健訓練。比如水上運動,令大家手牽著手,環成一個圓圈,一齊活動肌肉,每一段活動,照護者都親身陪伴他們,而不僅只是發號施令。因為,重點乃在於人跟人相處的態度,藉由愛,讓被照顧者知道他並不孤單。周傳久說:「這動機的前提是,體會到自己有一份責任,才能平等看待每一個人,由衷盼望並幫助他們恢復身為人的價值。」。

 台灣有許多老人家喜歡唱歌,從健康的角度看來,唱歌有益於心肺功能。周傳九表示,這雖好,卻也期望政府能增設更多的休閒活動,讓老人們不只有唱歌這一項選擇。

 在學長與同學們分享完他的經驗之後,同學們也踴躍地發問,其中一位同學問道:「您對於北歐與台灣的照顧產業的落差有什麼感覺?」,周傳久說:「我的媽媽在過去六十年來沒有游過泳,而後,爸爸更因為擔心媽媽的糖尿病病情,而限制了她許多行為,但是我卻試著帶媽媽去游泳。」周傳久表示,當他學會了許多照顧的方法,如果真切地了解到照顧與關懷的重要性,那麼即使僅有一個人的力量,依然是可以去實行的。「我知道打小孩是錯誤的,因此在家裡絕對不會以打罵作為懲罰。這是外表的一個快速而有效的制止行為的動作,在短暫時間裡從視覺上看似改變,但是對心智上的傷害則可能是永遠的。」

 會後,周傳久也帶來許多照顧產業的用具、設備與相關書籍,讓同學藉以體驗其中的服務精神,讓我們明白到,照顧與關懷不只是需要一顆熱誠的心,更要全面地審視被照顧者的需要,給予最適當的服務,而這些器用之所以出現,都導源於「看見人的需要」,在在顯示出其細膩,與對人的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