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CU | XMS

   

Wednesday, 22 March 2017 11:45

管中閔分析兩岸經貿趨勢 籲投資以擺脫困境

第43場博雅講座:兩岸經貿25年與臺灣的走向

【書院記者陳俐君報導】博雅書院於3月20日晚間在舜文大講堂舉辦博雅講座,再度邀請中研院院士管中閔演講,延續兩岸經貿25年的趨勢分析,重申臺灣要走出經濟困境,不能忽視ECFA(《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帶來的效益。


10604-01.JPG

管中閔分析兩岸GDP值歷年變化。攝影:陳俐君。

 

10604-02.JPG

與會同學專注聽講,勤作筆記。攝影:陳俐君。

 

10604-03.JPG

同學針對兩岸經貿關係提問。攝影:陳俐君。

 

  

 

管中閔分析,數據顯示ECFA對於臺灣出口效益每年超過新台幣1100億元,機械零組件佔了118.2億,玻璃製品佔了131.4億,塑膠原料更佔了215.5億,這些數字代表ECFA對臺灣產業的影響不容小覷,大眾不得忽視其獲益。

 

管中閔回溯兩岸經濟事件的時間軸。1991至1992年是兩岸經貿關係演變的關鍵時期,時逢臺灣終止動員戡亂,中國也在鄧小平的政策帶領下經濟快速發展,促成兩岸經貿開始互動。1993年第一次辜汪會談、1996年「戒急用忍」政策、2001年「積極開放、有效管理」政策,大陸與臺灣相繼加入WTO,一直到2010年雙方簽署ECFA。

 

「兩岸經貿25年後,什麼才是臺灣經濟的走向?」管中閔向在場師生提問,臺灣該延續過去發展步調,找尋新明星商品,發展新興重點產業,以重新主導兩岸分工;抑或面對區域經貿整合趨勢,積極推動南向政策。

 

「經濟動能的關鍵在於投資」管中閔指出,因投資不足所衍伸的景氣低迷、薪資停滯與人才外移現象,讓臺灣的經濟發展進入惡性循環。如果要走出經濟困境,必須在開放市場、兩岸合作及市場產業化上做出努力,「不能什麼都想要,卻什麼都不願放棄。」除了政府法規與環境的配合,大眾也必須改變思維,確立發展方向,營造自由健全的經濟市場。

 

已畢業的博雅院生林妏蓁提問,「開放市場如何帶來投資而非加速資金向外流?」管中閔回應,資金外流本就不受限於這個政策,因此不必擔心政策開放造成資金的流失。此外,市場的開放包含服務業與製造業,當市場產業化也能帶動資金的投入。

 

企管碩一黃曼淯針對兩岸合作與保障弱勢產業如何兩全提出疑惑,「合作是對雙方發展都有益處的行為,」管中閔認為,儘管雙方產業程度可能不同,但臺灣可以決定投資、合作的限度,這是保護自己的方式,讓兩岸能以互相扶持、互利成長的方式進行交流。

 

106040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