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美以大體捐贈者家屬的角度分享自身經歷。攝影:陳紫瑩。 朱美介紹國防醫學院舉辦的慰靈公祭儀式。攝影:陳紫瑩。 宗教所畢業生李明傑分享佛教思想中「助念」的概念。攝影:陳紫瑩。
|
|
不一樣的父親
在某集拍攝《誰來晚餐》的節目,製作團隊接觸到一般人較少有機會了解的遺體捐贈及處理過程,並拍攝解剖課情形;這對朱美是彌足珍貴的過程,因為其中一位躺在解剖桌上的大體老師就是她的父親。
朱美透露,國防醫學院有一個特別的傳統,學校希望學生認識大體老師的一生,因此要求同學需到捐贈者的家做訪問。她表示,這對家屬而言是一種感動,因為有其他人和自己一起想念他們的親人。
朱美說,歷經軍旅生涯的父親是一個開明、不忌諱死亡的人,他們曾討論將來想如何死;而且父親曾目睹朋友毫無尊嚴地離去,所以直言希望痛快地離開這個世界。朱美進一步說明,因為父親保養得宜且身上沒有明顯傷口,才能夠如願地把身體捐出作大體老師。
無言的感動
朱美認為,從自願捐贈遺體,到處理防腐,整個過程都是一種無私的奉獻。大體老師任人恣意切割;防腐師處理防腐液「福馬林」時,會吸入致癌物質;醫科學生學習時,也會受到致癌物質影響。因此她建議,不妨懷著感恩的心情面對醫生,感謝他們為了學習治療病人而做出的犧牲。
宗教所畢業生李明傑分享他所認知的佛教理論。他解釋,人死後八小時內,意識會離開身體,此時往生者會有如生龜脫殼般的感受,需要旁人「助念」以減輕痛苦;這段時間觸碰死者的身體,他都是會有感覺的,這也是佛教主張不要觸碰遺體的原因。因此李明傑說,很欽佩大體老師;他也表示,即使知道這些禁忌,若家人堅持仍會支持他們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