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CU | XMS

   

Thursday, 22 June 2017 14:19

臺灣人的原鄉情結 吳濁流戰時中國的原色寫真

政大書院電子報第五十期2017.06.22 

中文讀享夜:誰在他方,書寫地方

【書院記者陳紫瑩報導】本學期「誰在地方,書寫他方」系列第五場讀書會5月4日晚間在博雅書房舉行,中文寫作中心邀請台文所博士羅詩雲導讀吳濁流的《南京雜感》。羅詩雲剖析書中日治時期臺灣人的身份認同問題,更進一步指出作者在文字中所隱含的民族意識。


1060604.JPG

台文所博士羅詩雲導讀吳濁流的《南京雜感》。攝影:陳紫瑩。

10606-04.JPG

羅詩雲播放有關吳濁流的新聞片段,讓同學了解作者背景。攝影:陳紫瑩。

10606-06.JPG

參加者認真地撰寫筆記。攝影:陳紫瑩。

 

  

 

羅詩雲指出,《南京雜感》出版時正值日治時期,吳濁流無法在書中直接表達反日情緒,只能在字裡行間、暗地裡抒發對中國的感情,並希望臺灣民眾能再次認識中國,不被皇民化教育所誤導。

 

吳濁流幼時曾接受傳統中式教育,其後改為日式教育,畢業後成為公學校教師,但因日本督學侮辱臺籍教師事件憤而辭職,隻身前往南京。南京時為汪精衛政府的根據地,本書記錄了吳濁流第一次到南京的所見所聞,他希望可藉此察看中國的全貌。

 

羅詩雲認為,吳濁流在書中表達了自己的民族意識,多次提及明代及國民政府的事蹟,卻刻意忽略清代,「在國民政府的手裡,擬定了中國首都規模宏大的計劃……」可見他對於漢民族的認同感。他並站在中國人的角度,替他們不關心時局的態度辯護,認為這樣的心態只是為了明哲保身而已。

 

「每一次亡國之後,別的民族便被漢民族同化……近代國力一步步衰退,在英美的桎梏下苟延殘喘著,依然具有很大的包容力。」羅詩雲認為,這段文字是作者借寫古代中國,暗示臺灣和南京最終都能夠抵抗日本的侵略。

 

羅詩雲表示,日治時期的臺灣人受日本人欺壓,在日本被當成次等公民,在中國卻又被當成日本間諜,從書中可以瞭解當時臺灣人對中國的情結和憧憬,與自我身份認同的窘境。

 

教育四蕭如評認為,吳濁流深具原鄉情結,當得知作者後來有批評二二八事件時,更好奇作者是如何看待國民黨。

 

10606-0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