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CU | XMS

   

Monday, 23 January 2017 12:14

從家鄉情感精煉而出 廖啟余解析楊牧秘密

政大書院電子報第四十七期2017.01.23

中文讀享夜:寫給那時候的我—自我敘事系列

【書院記者劉宥伶報導】中文寫作中心12月22日晚間舉辦「寫給那時候的我—自我敘事系列」第八場讀書會,邀請現代詩人廖啟余,導讀楊牧的《奇萊前書》以及詩作〈秘密〉,一窺楊牧對個人歷史的書寫。


10601-18.JPG

廖啟余比較「文學傳記」和「文學家的傳記」之不同。攝影:劉宥伶。

10601-19.JPG

廖啟余和聽眾討論文學傳記的定義。攝影:劉宥伶。

10601-20.JPG

廖啟余和聽眾討論對於文學傳記的看法。攝影:劉宥伶。

 

  

 

《奇萊前書》是楊牧自傳色彩濃厚的散文作品,包括《山風海雨》、《方向歸零》、《昔我往矣》三本書,內容安排都是前半部說故事、後半部說理,脫離傳統的傳記型式,產生類似於小說的效果。廖啟余比喻「就像是一首詩的三段」,分別敘述楊牧自1984年到1986年、1989年到1990年,以及1992年到1997年的際遇與人生體悟。

 

廖啟余進一步比較文學創作者如何書寫「告別」。席慕容在〈訣別〉一詩中,將告別比擬為「把自己跟世界隔開來的東西」;邱妙津的《蒙馬特遺書》則選擇賦予過去意義,而非重新產生意義。〈秘密〉則是楊牧離家唸大學前夕,對於家鄉花蓮的眷戀。

 

楊牧在〈祕密〉一詩中,寄情於自然景觀,想像環境中的草木塵埃意識到自己的離去,他是唯一見證彼此秘密的人,在被花蓮告別的同時,自己也在記憶著花蓮,並於心中永存。

 

廖啟余分析,楊牧的回憶類作品與其他作家最大的不同,在於回憶和自身彼此生養,「我的過去是我現在行動的資源」,不只是楊牧敘述對花蓮的懷念,日後更從對家鄉的抽象情感提煉生成文學作品。

 

教育四蕭如評說,「文學就是讀了之後產生共鳴,每個人的不同之處再衍生出不一樣的詮釋、創作」,對於講者比較「文學家的傳記」與「文學傳記」的差別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