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CU | XMS

   

Thursday, 25 August 2016 12:07

【心得分享】回歸教育本質 書院在生活中實踐與學習

第三屆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高校現代書院制教育論壇

【心理系四年級、博雅四期院生王心恩】本次論壇的與會成員來自兩岸四地,由四場重量級的演講揭開序幕:澳門大學程海東副校長報告近兩年的發展成果;西安交通大學宮輝博士引領思考建設書院的挑戰並展望未來;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Trevor Caimey教授分享New College的書院教育;英國David Ibbetson教授講述劍橋克萊書院的成形,得以一窺西方書院的發展脈絡與人文背景。這四場演講讓我對「書院」有更立體的想像。


10510-04.JPG

博雅四期院生王心恩於書院學生論壇分享博雅書院。照片提供:陳立威。 

 

10510-06.jpg

參與書院學生論壇各校院生代表合影。攝影:卓建榮。

 

10510-05.JPG

與鄭裕彤書院接待院生合影。照片提供:王心恩。

 

10510-07.jpg

政大書院參與書院論壇師生會後與鄭裕彤書院長鍾玲合影。攝影:卓建榮。

 

  

 

論壇第二天上午,各校師長輪番接力針對書院發展進行專題報告,錢致榕老師的專題報告最讓我有所收穫與省思,因為需準備學生論壇報告,自己需要有所思考,才能夠從更深刻的角度理解他的語言與心思。他從莫拉克颱風、一個人為的社會問題開始,講創立博雅書院的目的及期待,介紹的視野變得更加宏觀,從中再一次體悟博雅理念之立基,也才發現初衷必須不斷地反思,才不會在實踐的過程中迷失。

 

論壇中雖然都在談書院,但體制、發展脈絡以及在各自校園均扮演不同的功能與角色。西方傳統中,許多是先有書院才逐步聯合形成大學,書院較具鮮明特色,自治獨立的成分也較高;有些是大學決定發展書院教育,建立書院制度與硬體設備後,再逐漸建構各自特色。不同的發展方向,帶來不同的問題與挑戰,澄清「書院」一詞背後的差異,清楚彼此的定位,才知道應如何互相學習。

 

增加對「書院」二字的認識,對於思考博雅的過去、現在、未來可以看得更清楚。博雅在政大書院的發展脈絡,其實是從博雅榮譽實驗學程發展起,一開始並非書院,也不包含住宿生活學習,加上錢致榕老師對於培育「完整人才」的理念,凸顯博雅與其他書院極大的不同——對課程的強調。各書院強調各自的住宿、活動、體制特色時,博雅書院花許多時間強調文理兼通的大口徑通識課程;博雅的發展重點是課程,博雅人藉由課程及大量的討論課建立更深的連結,甚至對書院產生認同;有了這樣的認識,便了解課程品質對於博雅書院的重要性。而一堂課的品質好壞與否,牽涉到許多層面的互動與溝通,老師、助教、學生及行政團隊各自對於課程有不同的期待,如何達到彼此間的動態平衡?甚至進一步建立理性的、有體系的、能發揮影響力與實際效果的溝通互動管道?博雅書院若想永續發展,甚至對政大通識課程品質產生正面影響,這是一個必須要思考的問題。

 

會議第一天下午是書院學生論壇,我與X書院生乃蓉前一晚還在修改報告,這一段過程是我此次參訪最深刻的學習經驗。過程中,乃蓉反覆回味過去在X書院的投影片、工作坊,還有陳文玲老師寫給同學們的電子郵件,並且不時地分享她的看法與體悟;我也在過程中回憶博雅所帶給我的影響,結合自己的經驗反饋給乃蓉。在這樣的討論過程中,我逐步梳理出書院之於政治大學、之於我而言,究竟是一個怎麼樣的存在?

 

博雅與X這樣的特色書院,提供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學校生活圈。依乃蓉的說法,博雅書院像是強調向外(社會關懷,解決社會問題)的太陽,X書院則是強調向內(挖掘自己的各種面向,包含陰影面)的月亮,各自吸納不同院系、不同性格情懷的學生;加上「書院」包含課程、多元活動與住宿生活等多向度的內涵,因此特色書院不僅是一種教育理念,更實際體現成一個小型社區,一種逐步形成文化特色的生活樣貌,使政大更充滿生命力與多元性。

 

博雅書院是一個半開放式的生活圈,是與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享受求知的苦中作樂、討論反思各自在意的社會問題,甚至付諸行動,但大家仍有各自的追求。我相信政大即使沒有書院,同學們也可以從各種管道獲取不同的資源,發展精彩豐富的大學生活;但是一個好的書院,聚集了共同理念、不同目標的一群人,在學習與生活之間創造,就有可能發生難以估量的加乘性化學反應,那是一個人做不到也體驗不了,且系所發展專業難以匯通,通識課程難以凝聚學生團結的力量,學分學程缺乏生活上的共鳴與學習,因此書院的確有它存在的特別之處。

 

在比較討論兩書院的過程中,逐步澄清了書院教育對我的影響力,也讓我明白討論式學習比聽講式學習,在反思的深度與學習效果上有很顯著的優勢。書院學生論壇最精彩之處,是各自口頭報告後的問答時間,可惜受限於時間與座位安排等限制,對話無法有太多的延伸與深入,建議可以給學生更多正式交流的機會,甚至安排主題式的研討,從學生立場思考各自書院體制的問題與發展方向,相信可以激發出更多的火花。

 

因為這次的參訪,我才有機會與書院師長及同學共同生活,近距離的觀察、對話,從他們身上感受到教育的真實。例如,關秉寅老師總是可以從生活點滴發現其中的知識,讓我看見學以致用的實踐力;丁兆平老師的溫暖笑容是這幾天疲憊時最好的資糧;陳立威老師則是完全地體現出與學生做朋友的精神,他曾說過,「只要是學生感興趣的東西,我都要去學學看。」令我印象深刻。抽離書院的層次,這不就是教育本身嗎?

 

這幾天從乃蓉身上學到許多。因為陳文玲老師有交代,所以乃蓉有備而來,除卻個人學習,就是要與X書院風格相仿的霍英東珍禧書院有更多的交流,她的積極與周全思慮讓我相當讚嘆,更讓我看到師生之間順暢的溝通、搭配,令人激賞;而且她對周遭環境觀察入微,與人交流時的關懷和照顧,都帶給我許多新的衝擊與刺激,甚至可以說這趟參訪因為與她同行而變得更加特別與美麗。反思自己臨行前沒有主動去找錢老師詢問參訪相關事宜,便覺慚愧不已,也使得這次與會沒能對書院發揮更大的意義。

 

參與論壇,使我有機會對於書院教育制度有更豐富的了解,並回顧、反思在博雅書院所走過的路,幸運地擁有如此難得的機會,萬事皆感謝;最後更要感謝這幾天陪同的鄭裕彤書院生Anna和Jimmy,尤其是四天形影不離的Jimmy,從他身上,我看見書院間的交流可以碰撞出最珍貴的寶藏——友情與愛屋及烏的關懷精神。

 

書院作為一種教育形式,將一切回歸到教育的本質:在生活中實踐與學習。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