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CU | XMS

   

Wednesday, 21 December 2016 14:00

兩岸經貿25年 管中閔分析產業變遷與機會

第42場博雅講座:兩岸經貿25年

【書院記者劉宥伶報導】博雅書院12月19日晚上在舜文大講堂舉辦第42場博雅講座,邀請中研院院士管中閔,以「兩岸經貿25年」為題,剖析兩岸自1992年至今經濟貿易互動的變遷。


10601-02.JPG

中研院院士管中閔以圖表分析自1992年起兩岸歷年經濟成長率。攝影:劉宥伶。

10601-03.JPG

管中閔對照ECFA簽訂前後臺灣對大陸投資的變化。攝影:劉宥伶。

10601-04.JPG

管中閔與陸生意交流意見。攝影:劉宥伶。 

  

 

管中閔認為,1992年是轉折的關鍵。臺灣在1991年資深國大代表全數退職、終止動員戡亂時期,政經體質產生根本性的轉變。而對岸在1992年鄧小平南巡時提出,「關鍵是發展經濟,…發展才是硬道理」,開啟兩岸經貿互動的序曲。

 

管中閔進一步將25年的變遷分為三階段──1992年到2001年的「摸索期」、2002年到2010年的「高速發展期」,還有2011年到2016年的「制度協商期」。「第三階段將在今年結束,明年會進入另一階段」管中閔斷言,2017年兩岸將會展現新的經貿互動局面。

 

在第一階段中,大陸確立改革方向,經濟開始高速成長;臺灣則在摸索兩岸經貿關係的過程中,加深對大陸的經濟依賴。兩岸的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國內生產總值)在第二階段差距更形擴大,大陸企業的生產能力提升,以及其他競爭者的取代,造成臺灣出口成長率下降,引發許多人對臺灣前景更加憂心。進入第三階段後,兩岸分工出現變化,對大陸出口與對工業的投資都不再增加,顯示投資帶動貿易的模式已達極限。

 

管中閔分析,25年來兩岸的經貿關係,主要是產業求擴張的演變過程,和政策變遷的關係並不大。「面對新形勢,臺灣需要調整經濟思維和結構」管中閔建議,透過找到新產品以重新主導兩岸分工,並且藉著貿易協定來維持臺灣產業優勢。

 

來自南開大學的陸生說,以前都是站在大陸的角度看經貿關係的變化,今天聽完演講後發現,兩岸都在力求產業轉型,因此未來的對比變化仍是未知數。

 

10601-0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