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學副教授曾陽晴引領同學從精神分析的角度剖析《香水》。攝影:伍珮筑。
曾陽晴現場引導同學描寫頭髮或鞋子的氣味。攝影:伍珮筑。
|
|
「沒有比氣味更能喚起記憶的事物。」曾陽晴以海倫‧凱勒的話為這本書下註腳,並請同學以500字描寫頭髮或鞋子的味道。曾陽晴解釋,味道是打開記憶的門,所以描寫嗅覺之後就要拋開對嗅覺的描寫,開始對記憶的故事延伸。
葛奴乙在法文中意指「青蛙」,曾陽晴說明,《香水》前幾章的描述不停地妖魔化葛奴乙,包括用扁虱來敘述其對生命的忍耐以及韌性,並用各種嗅覺語言來描繪他出生的時機、場景是多麼不堪,是一本十分耐人尋味的小說。「讓主角不用演戲就在演戲」曾陽晴讚嘆這是本書厲害之處。
曾陽晴說,人類在發現自我的時候會感覺到不安,就不難想像有超人嗅覺的葛奴乙,發現自己身上沒有味道時有多大的衝擊,進而不計手段也要製作全世界最棒的香水噴在身上。
主角葛奴乙對所有事物的壓抑都來自於對「生存」的追求,而「生存」是心理分析中很重要的一個要件。當生活中完全沒有享樂,以全然的生存原則為圭臬時,將導致感官攫取主控權;如同故事中葛奴乙沉迷於香氣的芬芳,並自詡為香氣王國的國王,以模仿《創世紀》的寫法來描述感官的享受。
中文一李依玲表示,曾陽晴的講解很引人入勝,也很具有哲理,「發現自我的同時也會有許多情緒油然而生,反而會同情葛奴乙。」
教育二劉玟秀則認為,講座中的引導寫作非常有幫助,可以讓自己突破書寫技巧的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