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寫作輔導員黃雨婕向同學介紹吉莉安‧弗琳的《控制》。攝影:陳紫瑩。
《控制》書封。攝影:陳紫瑩。
|
|
「敘事就像烹飪一樣,由敘述者決定元素與調味料。」黃雨婕指出,就算只是按時間先後順序安排,故事的情節依然具有組織上的意義。《控制》主要分成三部分,前兩部分別以男主角尼克和女主角艾咪的角度敘述他們的愛情過程,可是卻帶出兩則迥異的故事,情節的鋪排讓讀者可以在故事中讀到另一個故事,令人有身處迷霧之中的感覺。
「《控制》真的是一個恐怖愛情故事嗎?」小說的原文書名是《Gone Girl》,意思是「失踪的女孩」,與小說內容串連起來,讀者就能夠對書名產生不同的詮釋。黃雨婕希望同學不要被中文譯名影響,而限制自己的思想,可嘗試以其他角度閱讀本書。
小說中,艾咪故意在日記裡留下自己在「失踪」前夕的心路歷程,及丈夫想傷害她的想法,成功令警察相信尼克是「殺害」她的嫌疑犯。黃雨婕認為,其實日記的本質並不私人,在台灣文壇上,蔣中正日記、平路《百齡箋》、邱妙津《蒙馬特遺書》及《邱妙津日記》就是例子,證明日記與書信帶有作者想讓世人知道的某些信息。
除了懸疑與愛情外,小說也包含了向現實控訴的元素。尼克和艾咪都是在雜誌寫專欄的作家,後來因網路興起,壓縮了紙本媒體空間而失業;艾咪父母的出版事業失敗,陷入財政困難,只好動用她的信託基金來還債。故事情節無疑反映了作家身處這個時代的無奈。
中文一洪雅雯表示,之前覺得《控制》就是一個恐怖的故事,但聽完讀書會分享不一樣的切入觀點後,對這部小說有另一種全新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