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09

《大地》-東洋鏡下的中國 人與土地間的情感

政大書院電子報第二十期2013.12.09 

中文讀享夜:賽珍珠《大地》導讀

【書院記者游智凱報導】中文讀享夜「給經典按個讚─諾貝爾文學家系列」,11月7日由中文寫作輔導員羅詩雲介紹賽珍珠(Pearl Sydenstricker Buck)的《大地》(The Good Earth),帶領同學一探東洋鏡下的中國,並藉書中內容討論現實生活中的土地議題。


中文寫作輔導員羅詩雲以東西方對《大地》不同的評價,讓同學省思當時這本書在世界造成的轟動。攝影:游智凱。

同學靜心聆聽並寫下關於《大地》的故事筆記。攝影:游智凱。

同學發表自身對於《大地》的感想和體悟。攝影:游智凱。

 

  

 

賽珍珠是一美籍旅華作家,因父親是傳教士的關係來到中國,從小在中國長大的她先學會漢語和中華文化後才由母親教導學習英文,其作品《大地》讓賽珍珠成為唯一同時獲得普立茲獎及諾貝爾文學獎的女性作家。

 

羅詩雲指出《大地》當時間接造成東西方的文化交流,某種程度上改善當時外國人對中國的偏見;她舉例美國前總統尼克森(Richard Milhous Nixon)甚至評予《大地》為「一座溝通東西方文明的人橋」。

 

《大地》一書以西元1920年代的中國為背景,描寫土地與人的情感,並刻畫土地對於書中主角的意義轉變。主角王龍原是窮困農民,迎娶大戶人家婢女阿蘭,歷經天災及戰爭仍努力求生,卻在成為大地主後迷失本心。「只要願意接受,人類是存在著廣泛的共同性。」羅詩雲指出,在閱讀《大地》時感受到人們是平等的並努力追求生存的那股精神,正是本書的宗旨。

 

「書中的思考應該延伸至現實!」羅詩雲鼓勵同學從台灣農地休耕、王家土地爭議、樂生療養院及最近的大埔農地爭議事件中,思考土地與人的情感,「拋棄土地後還剩下了什麼?」羅詩雲期盼同學能藉此書來反思近期台灣的土地事件。

 

北京大學中文系來台交換學生劉家瑋表示,農民和土地的深厚情感早已超越單純耕種的利用關係,「我不知道台灣竟然也有這種事情!」他對於台灣近期土地議題表示驚訝,並認為土地和人的議題不論在中國或台灣,都會是未來的重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