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03

人生何處不紅樓? 康來新解構現代紅樓夢

中文讀享夜「經典重構系列」:行道於南-當紅樓夢來到現代

【書院記者陳紫瑩報導】中文讀享夜「一本書幾張臉─經典重構系列」6月2日邀請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康來新,從空間、時間與讀者切入現代版《紅樓夢》,說明人生到處都存在著《紅樓夢》。


10507-04.JPG

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康來新笑言,因政大前身在南京,與金陵十二釵也有關係。攝影:陳紫瑩。

10507-05.JPG

康來新解答聽眾的問題。攝影:陳紫瑩。

10507-06.JPG

聽眾與康來新討論有關紅樓夢的詩詞問題。攝影:陳紫瑩。 

  

 

「當你把一本你喜歡的讀物,變成研究的對象時,就會變調了。」因此,康來新並不想研究文本,而是選擇做「《紅樓夢》的讀者研究」,以《紅樓夢》代入日常生活。

 

在文學上,康來新指出「分類」和「斷代」是研究的重要法則。她分析現代《紅樓夢》是將原著空間的「地陷東南」改成海上東南的臺灣與香港,與時代結合;將1977年臺灣鄉土論戰後定義為「現代」,與中國大陸以五四運動的劃分主張有所不同;又以不同年代的藝文創作群體說明《紅樓夢》如何無處不在。

 

康來新舉例,許多著名作家的作品都能看到《紅樓夢》的影子。例如李昂在小說《迷園》中的苦楝花隱喻就是曹學的用典;張愛玲14歲時便寫過《摩登紅樓夢》,後又有紅學專著《紅樓夢魘》;三毛在〈夢裡花落知多少〉裡描述與荷西吵架的過程,如同賈寶玉和林黛玉爭執後又和好如初。

 

「人生處處皆紅樓」所以康來新說道南橋下亦是紅樓,因有許多文藝青年聚集在此,學校也是座大觀園。她也分享個人生活中的《紅樓夢》經驗,例如一名因升學而必須剪短長髮的女孩,對媽媽說這是她最後一天能夠在騎自行車時,讓一頭長髮被風吹亂,康來新聽聞瞬間便覺得:「這就是《紅樓夢》!」猶如描寫黛玉葬花是對青春早逝的傷感,小說對美好時光的告別十分敏感。

 

康來新說明,就中西文學作品而言,西方作品善於敘事,是實在的;中國的作品善於抒情,而情又是抽象的,重點是要達到情景交融,而《紅樓夢》就是一部充分地表達中國式的「情」的小說。

 

英文一張韻芸認為,康來新分享現代與《紅樓夢》之間的連結很有趣,對她在理解小說方面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