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CU | XMS

   

Tuesday, 13 August 2019 14:27

與自然文化共生 陳禮俊分享日本經驗

政大書院電子報第六十四期2019.08.20

博雅行動論壇:流域管理與社區營造經驗:山口縣豐富河川流域構想(椹野川模式)

【書院記者陳泯均報導】博雅書院6月3日於舜文大講堂舉辦第九場博雅行動論壇,邀請日本國立大學法人山口大學經濟學部教授陳禮俊分享「山口縣豐富河川流域構想」。陳禮俊表示,流域地區居民與自然、文化的共生關係,才能有效地利用自然資源,留傳後代富饒的濕地。


10808-09.JPG

日本國立大學法人山口大學經濟學部教授陳禮俊介紹「山口縣豐富河川流域構想」的參與者。攝影:陳泯均。

 

10808-10.JPG

公行碩一林鼎翔提問如何借鏡日本以改善台灣現況。攝影:陳泯均。

 

  

跨領域合作 解決相同問題

陳禮俊表示,政大近年推行的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實踐計畫,實踐的關鍵是知識分子、大學生如何應用所學。「只專注在你的領域,解決不了事情」,他進一步解釋,融合所有領域,才能讓不同領域的專家盡情發揮專業,解決相同問題。陳禮俊的「山口縣豐富河川流域構想」團隊包括文理學術背景專家,提供不同角度的解決方式,他強調,「跨領域的研究學科,已經慢慢解決社會的問題。」

 

尊重人與環境才能解決問題

陳禮俊指出,「山口縣豐富河川流域構想」並非河川整治問題,而是管理問題。椹野川流域因過於乾淨,缺乏足夠養分供給流域生物,導致生態系貧乏。他說明,為拯救貧困的生態環境,團隊運用自然資源,於出海口混合數種比例的泥沙,調出最適合的配方,將沉澱的有機質從深處挖到表層,不僅提高土壤營養度,更藉此提供經濟水產──蛤蜊。陳禮俊說,河川流域構想並非僅將生態納入考量,也必須納入居民的生活。

 

人不可逆天

陳禮俊提到,山口縣河川護岸施工的「枝幹式工法」曾施作於因八八水災受創嚴重的嘉義縣來吉村河道,就地利用土石流落石堆砌成圍牆,取代傳統鋼筋水泥堤岸,該項工程曾獲得公共工程金質獎。陳禮俊認為,解決環境要將「人跟自然接觸的介面」擺在首位,「人不可逆天,能不用鋼筋、水泥就不用」。他相信臺灣有從事生態工法的能力,只是需要逐步建立,「循序的再生」可以在臺灣開花結果。

 

教育應融入生活經驗

公行碩一林鼎翔提問,山口縣的流域構想能成功推動,是否由居民的力量達成。陳禮俊肯定日本環境教育做得好,讓孩童認識生長的環境,為日後推動相關政策墊基。「民間的力量很大」,他感嘆,臺灣教育制度缺乏培養自然觀,導致相關議題難以動員居民,因此陳禮俊建議,教育應融入生活經驗,政策才能永續推動。

 

10808-1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