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藍色本子介紹此次餐會主題及菜色,非常別緻。攝影:吳宛霓。
晚餐會外場服務生及內場工作人員皆由大一同學擔任。攝影:吳宛霓。
|
|
誠如王偉華所提,「禮」透過一般書籍的教授,效果奇差無比,究竟要如何培養,確實是一個課題。若以傳統儒家而言,禮所指涉的並不只是一系列的禮儀形式,也包含社會制度與道德規範,而當代一般只強調前者,不包含心態上的注重。東海博雅書院透過辦理晚餐會是否可培養學生對於「禮」的進一步理解,或許部份上是可行的;正如活動被賦予感謝之意,透過對於前人的感念,並融合儀態的注重,透過實踐理解行為的意義,進而學習到禮的精隨。故重點是對於態度的要求而非形式。
然而,單純的形式性、儀式性活動也並非全然無效。傳統中國哲學常常強調「功夫」,亦即該知識不僅僅是紙本內容,而是從操作中理解,因為可實踐而學會,進而影響心性。故就算同學心態未足,藉由操作性的身教,在長期薰陶下或許仍有功效,或許不失為一種培養的方式;但在當代人強調「速食」的風氣下,又有多少時間足以等待成效產生,又是另一個課題了。
在餐會中聽聞東海博雅書院有許多實踐上的課程,如勞作課程或計畫執行,並非僅有紙本知識的傳授,並透過六藝為主軸,涵納對於傳統知識的學習,故這部分或許也有值得借鑒之處。
當今知識的學習,多半仰賴紙本與老師的口頭講授,像政大博雅書院便是以此般課程為主,但實際上並非每一類知識都適合以此方式教授,也不是每一位學生都擅長以此方式學習;故在課程的設計上,我們是否也應該思考納入更多元性的實踐課程,擴充關注的面向,讓學習效果更佳完整。